阅读以下关于配置管理的叙述,回答问题1、问题2、问题3。 在一些大中型信息系统项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混乱和差错,如版本错误、数据不一致等。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随着工作的进展也会产生许多信息,如规格说明、设计说明、源程序、各种数据等,以及合同、计划

admin2009-05-15  32

问题 阅读以下关于配置管理的叙述,回答问题1、问题2、问题3。
   在一些大中型信息系统项目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混乱和差错,如版本错误、数据不一致等。在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随着工作的进展也会产生许多信息,如规格说明、设计说明、源程序、各种数据等,以及合同、计划书、会议录、报告等需要管理的文档。对于一个大中型信息系统项目来说,这些信息文档的数量可以达到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如果没有一套严谨、科学的管理办法,出现混乱和差错几乎是必然的。
   配置管理为信息系统开发提供了一套管理办法和原则,以防止混乱和差错的产生,并且适应信息系统的各类变更。典型的配置问题有:多重维护、共享数据、同时修改、丢失版本号或者没有版本号。一般地,实施配置管理应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确定配置管理计划,确定配置标识规则,实施变更控制,报告配置状态,进行配置审核,进行版本管理和发行管理。

选项

答案变更管理的任务主要包括: (1)分析变更,根据成本/效益和涉及到的技术等因素判断变更实施的必要性,确定是否进行变更。 (2)记录变更信息,并追踪变更信息。 (3)确保变更在受控条件下进行。 配置管理数据库主要发挥以下作用: (1)记录与配置相关的所有信息; (2)利用库中的信息可评价变更的效果: (3)从库中可提取各种配置管理过程的管理信息。 配置管理数据库可分为以下3类。 (1)开发库:专供开发人员使用,修改频繁,控制宽松。 (2)受控库:保存生存期某一阶段结束时发布的阶段性产品。 (3)产品库:用于存放最终的产品。 由于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变化的过程,因此管理这些变更就成为很重要的内容。配置管理(SCM)就是一门管理信息系统变更的科学。配置管理是在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实施管理和技术规程的过程,它标识、定义系统中配置项并制定基线,控制配置项的修改和发行,记录和报告配置项的状态和修改申请,保证配置项的完整性、协调性和正确性,以及控制配置项的储存、装载和交付。 从定义来说,配置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标识:标识出产品的结构、构件及其类型,并为其分配唯一的标识符,并以某种形式提供对它们的存取。 (2)控制:通过建立产品基线,控制产品的发布和在整个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中对产品的修改。 (3)状态统计:记录并报告构件和修改请求的状态,并收集关于产品构件的重要统计信息。例如,得出修改该错误会影响多少个文件的问题。 (4)审计和复审:确认产品的完整性并维护构件间的一致性,即确保产品是一个严格定义的构件集合。 (5)生产:对产品的生产进行优化管理,它将解决最新发布的产品应由哪些版本的文件和工具生成的问题。 通俗化地理解,实施配置管理应完成以下几方面的任务:确定配置管理计划,确定配置标识规则,实施变更控制,报告配置状态,进行配置审核,进行版本管理和发行管理。 第一步:总结出问题的要点。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配置管理中的几个核心目标、核心概念及主要的技术措施的理解情况。近几年来,随着很多信息系统开发组织对SCM的认识日益清晰,这方面的考题应该会更频繁地出现。

解析 (1)要求说明配置管理的核心目标——“变更管理”主要需完成哪些任务。
   (2)要求说明配置管理的核心概念——“配置管理数据库”的作用及分类。
   James Bach在The Highs and Lows of Change Control一文中对变更管理的重要性进行了客观的描述:
   “进行变更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要实现变更控制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我们担忧变更的发生是因为对代码的一点小小的干扰都有可能导致一个巨大的错误,但是它也许能够修补一个巨大的漏洞或者增加一些很有用的功能。我们担忧变更也因为有些流氓程序员可能会破坏整个项目,虽然智慧思想有不少来自于这些流氓程序的头脑。过于严格的控制也有可能挫伤他们进行创造性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如果你不控制他,他就控制了你!”
   从这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变更是不可能避免的,变更控制就是要把变更严格地控制起来,随时保留变更的有关信息,把精确、清晰的信息传递到开发过程的下一活动或下一任务去,防止出现混乱。也正如Wayne Babich在其书中所说的:“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向客户提供正式发行的产品,而更要关注每天每时每刻在开发队伍内部系统的发展变化情况。受控的变更不仅意味着你在交付系统时知道你拥有什么,而且知道在开发过程中你拥有什么。当一组程序员共同开发一个产品时,控制有助于取得最大的生产率,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混乱却最少。”
   要想了解变更管理的工作内容,首先需要知道信息系统有两种不同的变更类型:一为功能变更,二为错误修复变更。
   (1)功能变更的意思就是根据客户的需要增加或删除某些功能,或者修改实现功能的方法所引发的变更。对于功能变更来说,通常需要对其采用正式的变更评价过程,估计该变更将会对成本,以及体系结构中的其他部分会产生什么影响。然后根据该影响来决定是否进行这种变更。而且,还将分析变更所产生的成本由谁支付,并必须完成成本/效益分析,以确定变更是否值得。
   (2)错误修复变更是为了修改漏洞的需要而产生的变更。它是必须进行的,通常是无需由管理层审查和批准,但需要对该变更记录在案。
   当发现需要变更时,首先应该由变更请求人提交“变更申请”,这也是整个变更控制的第一步,也是开始变更管理的前提条件。当变更管理者(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可能是某个资深人士或管理人员,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例如变更管理委员会)接到变更申请之后,会先交由变更分析员就应该对变更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对其涉及到技术等因素判断变更实施的必要性,以确定是否要进行变更。然后对其进一步审查(通常包括变更请求的摘要和状态、对基线所做变化的摘要、配置项/单元的修改历史、基线状态和基线审计结果等),以做出最后的变更决定。
   一旦做出进行变更的决定之后,就将开始实施变更,变更执行人员将要变更的对象从数据库中检出,在实施变更的同时记录变更,再将变更的产品提交质量保证人员审查,以确保变更的质量。最后,将变更的产品送交配置管理人员检入数据库,以便考虑生成新的版本。并且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变更的执行人员、变更管理委会员、配置管理人员、质量保证人员都应该对变更负责,并且在变更请求表上留有记录,也就是要确保变更在受控条件下进行。
   而要想有效地实现变更控制需要借助于配置管理数据库和基线的概念。配置管理数据库的作用在于:用宋收集所有与配置有关的信息;用来评价系统变更的效果:用来为配置管理过程提供管理信息。根据配置管理数据库的不同应用,可以分为3种,见计算机分类模拟题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文档与配置管理。而基线是信息系统生存期各开发阶段末尾的特定点,也被称为里程碑。它的作用是把各阶段的开发工作划分得更加明确,使得本来连续的工作在这些点上断开,使之便于检验和确认阶段开发成果。它对变更控制起的作用是,不允许跨越里程碑去修改另一阶段的文档。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i6y7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