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文字之衰,未有如今目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

admin2017-06-29  32

问题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文字之衰,未有如今目者也。其源实出于王氏。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自孔子不能使人同,颜渊之仁,子路之勇,不能以相移。而王氏欲以其学同天下!地之美者,同于生物,不同于所生。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注:王氏指王安石)
    请根据此则材料提炼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选项

答案 文化在包容中前进 纵看世界历史的发展,文化间的碰撞与交融,掀起了一次次的文化浪潮,使思想文化走向繁荣,也使得各种人文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因此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只有在包容中才能前进。 包容是一种能力,准确地讲,是一种智慧。大秦之地最著名的声音莫过于黄土高原之上那一嗓子高亢振奋的秦腔——那是西北的汉子,西北的狼。默默江南,柔情似水,搭配那婉转轻吟的黄梅戏真是恰到好处,既在山水间增添了跳动的音符,又让人感到舒畅愉快。秦腔的豪放与黄梅戏的轻吟似乎形成了很大的对立,但二者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使中国的戏曲文化得以发扬,技艺得以发展,足以成为中国元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因为中国戏曲文化在包容中不断前进,才有了“生旦净末丑”响彻世界。 中国文化在唐朝时达到了鼎盛,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唐朝对外来文化、艺术毫无恐惧感,反而采取“包容开放”政策,采纳、吸收有益的外来文化,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向外大力宣传和输出唐文化,对亚非乃至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丝绸之路上络绎不绝的使团、商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正是这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往来,是这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将中华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现在我们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看到这些国家都曾铸就了辉煌,使文化达到了顶峰,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被人们称颂、铭记。可见,唯有包容能使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稳步前进。 再看看我国历史上的清朝,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残害了多少有文化、有思想的中华青年。单单的科举便使多少有志青年变得呆板、麻木,甚至可以说思想被局限于一个不见天日的洞里,成了“井底之蛙”。后来,又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文化在世界中落伍,在潮流发展中脱轨,使当时显赫、威武,屹立在东方神土上的大国,最后成了被他国压迫、剥削、奴役的软弱之国。造成这种后果最大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接纳新的、良好的文化,而只是一味地去排斥。这更启示我们要有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胸襟气度,有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只有懂得包容,才能使文化发展更加先进,不至于被现代世界所摒弃。 文化的冲突不必然是一种文化消灭另一种文化。相反,两种文化可能在包容中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完善。文化在包容中前进,这才是尊重、自由、民主、平等、尊严、自信!

解析 【构思谋篇】
    材料中的观点出自苏轼的《答张文潜书》,选段的大意是:今日文风衰退的原因在于王安石的主张。王安石的文章固然精妙,但最大的缺点就是“好使人同己”,让大家都要跟他一样。孔子还不能使所有人相同,其弟子颜渊以仁著称,弟子子路以勇著称。而王安石竟想要统一天下之学。这就好比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可以生长各样的植物。相同之处是它们扎根的土地,不同之处在于这些草木各自不同。但只有一种土地上可长出统一的植物,那就是盐碱地,其上生长的都是黄茅白苇。选段主要是表达了苏轼对于王安石的文化主张的批判,即对文化单一、思想禁锢的批判。由此可知,苏轼主张思想包容,反对“使人同己”。可从包容、个性等角度出发立意。
【范文赏析】
    本文论据充实典型,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材料,安排井然有序。以特点截然不同的“秦腔”与“黄梅戏”相互呼应,说明了包容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随后,又从历史的视角,列举盛唐、欧洲历史的发展说明了文化是在包容中不断前进。最后,再以清朝文化单一、思想禁锢的历史,从反面对文章的论点提供支持。本文行文脉络清晰分明,论证严谨有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rqP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