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的教学过程,提炼出教学目标,并进行点评。 秋思 [教学过程] 1.背《秋思》。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历史背景。 2.讨论词的寓意和感情,

admin2022-07-19  40

问题 依照《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分析下面的教学过程,提炼出教学目标,并进行点评。
                             秋思
    [教学过程]
    1.背《秋思》。介绍作者及作品的历史背景。
    2.讨论词的寓意和感情,有感情地吟诵(模仿古诗词吟诵),探讨在声调上的表现力,集体或个人各种形式吟诵。   
    3.讨论《秋思》每一句中表现的声响(如乌鸦叫声、流水、西风、马蹄声以及表现人的哀叹、思愁的声音)和画面(有表现的),充分发挥想象力。分四组,每一组画一句(最后两句由一个组画)。建议小组共同构思,是共同画一幅还是每人单独画后集体评出小组代表画,用什么方法画,由学生自己定。
    4.各组展示,介绍本组的构思,自我评价(比较满意和不足的地方),其他组分析和建议(如何修改)。根据时间决定是课上还是课下再修改。
    5.分两组,每组用人、打击乐器(包括音条乐器,也可选用其他艺术类乐器)、各种自制声响为这首词编一个配乐朗诵,并排练成一个小作品,朗诵形式由小组决定。
    6.各组表演,并围绕表现词的意境和感情方面来讨论、评价。
    7.讨论:怎样用身体动作表现这首《秋思》?在配乐朗诵的基础上,用舞蹈来表现,分组设计并排练,教师到各组观察,主要是看舞蹈编排是否围绕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可以启发,但不能包办代替)。各组表演,并讨论、评价和修改建议。
    8.为这首词配曲,先将词的节奏定下来,再给do、re、mi、sol、la五声音阶几个音,根据字的四声高低配曲调。学唱自己编配的歌曲。
    9.教师出示由作曲家编配的歌曲《秋思》(已有谷建芬、舒泽池两个作品)。教唱歌曲(由于学生对词已非常熟悉,且尝试过自己编配,一般学唱会比较快)。
    10.讨论作曲家歌曲的创作特点(可通过比较这两首风格各异的作品来分析,如节奏、曲调、音阶、音程、旋律走向,以及唱法等)。
    11.全班分成舞蹈组、器乐伴奏组、唱和朗诵等几个小组,用作曲家写的歌曲进行创编。
    12.创作一个诗乐舞作品《秋思》。先共同讨论一个总体构思,如选择哪一首歌曲,准备唱几遍,有无前奏、间奏、尾声(器乐)……然后分组创编、排练,再总排合成。
    13.讨论和总结:(1)这首词的艺术特点。与所学过或知道的古诗词比较,也可与现代国内外诗词比较。(2)这个单元都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段?它们在表现这首词时有什么是共通的?(情感)又有哪些是不同的?(表现手段、形式)有什么特点?

选项

答案 (1)教学目标 ①探讨《秋思》所表现的情感,并尝试运用其他音乐手段来表现,如为词配曲、配乐伴奏等,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探讨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 ②通过创编活动,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学习合作。例如组织创编、排练,所有活动均需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2)课例点评 教学设计《秋思》这一案例融合了奥尔夫的理念,将音乐创作课的多种创作手法进行综合,通过多个创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为学生在自主参与体验过程中创造艺术,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详析该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第一,始于元素,动态生成。 纵观该课,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整个发展脉络就如一粒落人肥沃土壤的小小的种子,在不断地吸收阳光、雨露、丰厚营养的过程中发芽、抽茎、吐叶、开花,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非常清晰、酣畅淋漓。在这节课的最后,学生要从事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综合艺术表演创造活动,将诗、乐、舞三者有机结合,创造一个崭新的《秋思》。 这样的教学任务是非常庞大的,可反观整节课,我们却惊奇地发现真正出自教师之口,由教师来传授的内容却少之又少。学生所具备的最后完成这项任务的能力是在各个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点滴积累而来。从一开始对诗韵的咀嚼,到循诗律为其配上音响和富有意境的图画,再到打击乐器、音条乐器上的音乐意境探索、配乐诗朗诵,再到舞蹈的加入、作曲方法的探索,赏析两个版本的《秋思》直至最后的融会贯通,这种综合艺术的表演创造就这样应运而生。构思巧妙,环环相扣,可每一步学生都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主动参与、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生成。 第二,立足音乐,百纳综合。 通观该课,会发现多样的教学活动并未使这节课的结构松散杂乱,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尽管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活动,但最终仍立足于音乐,诗、歌、乐、舞最终都是为了创造一个丰满的音乐形象。在解词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声调的表现力。这种对声调表现力的探索为其后作曲时根据字的四声高低配乐原则打下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对舞蹈表演的探索,后来也被很好地运用到表现作曲家创作的《秋思》之中,而不是在课堂的最后简单重复之前的教学内容。 这种综合为音乐艺术的表现与理解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使学生不断丰富对音乐形象的认识与理解。将学生的多种艺术感受能力统合。为其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关注人本,求同存异。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是由学生的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构成,充分关注学生主体,而这种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正是音乐教育回归人本的重要体现。音乐教学应注意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教师组织了多项教学活动,有对文字声调表现力的研究,对美术、打击乐器表现能力的探索,对舞蹈的加入、作曲、音乐鉴赏分析等。但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充分尊重学生对艺术理解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在集体创造活动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艺术活动,并在此过程中能够不人云亦云,拥有自身独到的见解。 第四,文化视野,情感交融。 多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参与以一条人文主线贯穿始终,而这条人文主线就是“情”,万物化于内心,无论是对景致的文字描写,还是音乐旋律的创作都是在通过各种方式将这首词的“情”表现出来。这种“情”又不仅止于词所表达的共性的“情”,它涵盖了每一位参与者不同的内心感受,是一千位读者各自心中那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正是这种差异,正是这种参与者之间的理解的多样性,成为本节课教学活动能够不断向纵深生成的无限动力,才使艺术的表现那么具有创造性。 第五,积极反思,自主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活动结束,教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评价、总结归纳的空间,这种自主评价是建立在学生充分体验参与艺术创作活动后,对自身感性认识进行的理性梳理。这种及时、开放、自主的评价机制能充分体现课堂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学习气氛,为学生在不断探索自身创造潜能的过程中逐渐丰厚对艺术的理性认知提供一个宽容的教学氛围。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评价活动,及时获取改进音乐教学的信息,调整和改善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创作教学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这样的教学内容相适应,音乐创作教学的教学方法也必然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这节《秋思》创作教学课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多种艺术形式如何整合,并最终为音乐创作服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服务的创作教学的典范。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zWK9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