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学教科书上选择一课或一节教材,进行一次课题备课,并写出课题教学计划和一个课时的教案;或结合教学见习,写出一节见习课的教学分析与评价。

admin2019-09-19  43

问题 从中学教科书上选择一课或一节教材,进行一次课题备课,并写出课题教学计划和一个课时的教案;或结合教学见习,写出一节见习课的教学分析与评价。

选项

答案(1)教案举例:发问的精神 (2)教学目的:①理解“发问”在求知、明理、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性。②巩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说理逐层递进的论证方法的理解。③学习层次清晰、顺序前后照应、语言表达周密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理解本文的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事例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4)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 ②分析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一、正音 滚沸( )释迦牟( )尼潜( )修典籍( ) 二、朗读课文 检查划分段落的情况: 第一部分(1~3):从日常生活中的道理说起,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用举例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三部分(10~14):用讲道理论证方法再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三、讲解课文 1.本文的论点与论题有佬关系? 论题“发问的精神”是针对全文提出的,为论证其正确,并真实可靠,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引出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加以论证,强调了发问的重要性,要能发问,勤发问。 2.文中第二部分中列举了古今中外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列举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举了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因好问缍取得伟大的成就的事例来证明论点的。 在举例前,作者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来开启下文,在举例后,作者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这一句呼应论点。做到了论据与论点一致,上下文衔接自然。 3.在语言表达上,课文第9自然段为什么要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而不写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 这关系到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这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谨、周密。 四、练习 掌握语文中的有关内容及预习提示中的词语。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v4C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