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节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片段。分析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这节课的任务是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1)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2)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admin2019-12-09  52

问题 下面是一节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片段。分析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这节课的任务是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1)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2)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各小组合作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1本作业本。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l本作业本。
4.小组讨论。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8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本组的高塔做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哪些方法可以增加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3)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塔的承受力最大。
5.全班集体交流。
学生①: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
学生②: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加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学生③: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
如何理解这种模式中教师的角色?

选项

答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者的地位,扮演着“引导者”和“顾问”的角色。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u3e3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