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新文化运动》一课的人物史教学实录: 【片段一:主流人物点题导入】 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以新文化运动人物图谱和《黎明》音乐为背景呈现,增强视觉与听觉的感官冲击,辅之以教师同步进行的解说:像一根火柴在摩擦中燃烧,黑暗的夜空看到了光明。20世纪初的旧中国

admin2016-04-11  43

问题 以下是《新文化运动》一课的人物史教学实录:
【片段一:主流人物点题导入】
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以新文化运动人物图谱和《黎明》音乐为背景呈现,增强视觉与听觉的感官冲击,辅之以教师同步进行的解说:像一根火柴在摩擦中燃烧,黑暗的夜空看到了光明。20世纪初的旧中国,一场新文化运动,点亮了近代中国的理性之光。“打倒孔家店”,使用白话文,以民主、科学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用时代的最强音向腐朽落后的封建文化发起猛攻。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有一群激情飞扬的青年。
本节课我们就应用人物史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感悟那些年发生在那些人身上的那些事。
【片段二:非主流入物激趣】
新文化运动中新旧思想交锋通过截取影片《建党伟业》中北大图书馆中人物争论的一段视频展示。视频中有一个非主流人物辜鸿铭,他是教材中完全没有涉及的。要看懂这段视频,必须对此人物进行背景知识的补充:
辜鸿铭:传统精神的孤守者,别号“清末怪杰”。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北大的讲坛上他是非主流。穿着长袍马褂、梳着小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再听他讲课。学贯中西,行云流水,果然名不虚传。
一来学生对非主流人物的事迹、性格、人文素养等各方面了解得相对较少,这段人物材料介绍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还原这一人物等于还原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新文化运动。二来这一人物身上体现的鲜明人物个性也是激起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一大看点。
【片段三:两个世代的“90后”人物引发共鸣】
“90后”的时代责任是本节课的教学拓展,从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三只兔子”的小兔子胡适等人物的出生年代——1891年,引入时代责任话题:
1890后的青年们,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时代,他们内外兼修、游学四方,成了学贯中西的大师,成了时代的领路人,找到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
1 00年后,又是一代“90后”。同学们,你们是“90后”的新世代人。201 2年7月,1 990年出生的人作为第一批“90后”正式结束了自己的高等教育,走入社会,开始真正面对自己的“责任时代”。同学们,有想过我们这一代“90后”人的时代责任吗?根据情境设置问题:1 990后人的时代责任是什么?(除了科技、教育、国防等民族复兴的话题外,教师可以从大国崛起后的中国应承担的国际责任上延伸)请回答:
试对这堂人物史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评价。

选项

答案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将典型历史人物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在设计中,先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原始材料,帮助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还原一个非主流人物及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人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两代“90后”人物的对比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连接,巧妙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又顺利升华了教学目标。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oJa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