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文《猫》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第三只猫的文字)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章重点写的是第三只猫,因为第三只猫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但是同学们的阅历少,在学习过程中,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存在

admin2022-02-15  42

问题 阅读课文《猫》的教学实录(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案例: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第三只猫的文字)
师: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文章重点写的是第三只猫,因为第三只猫最能表现文章的主旨。但是同学们的阅历少,在学习过程中,对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能存在很多的疑问。接下来,哪位同学有疑问就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解决。
(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质疑)
生1:小猫为什么总是凝望鸟笼?
生答:也许它觉得芙蓉鸟很漂亮、很幸福,而自己却很不幸,所以很羡慕芙蓉鸟。也有可能是它喜欢芙蓉鸟。
生2:“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被这只猫咬死的?
生答:因为“小猫经常凝望鸟笼,鸟死后,它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生3: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生答:因为第三只猫是被“我”误伤之后死的,而“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所以我更难过。
生4:课本第70页第一段中的“忧郁”与第72页中的“忧郁”有什么不同?
生答:第一个“忧郁”的意思是“担心”,第二个“忧郁”指的是第三只猫的性格特点。
生5:假如养前两只猫时也养了鸟,乌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教师对这个问题的提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生答:如果是前两只小猫咬死了芙蓉鸟,“我”不会怪罪它们,更不会用棒打它们。因为“我”喜欢这两只小猫。
师:为什么“我”不会棒打前两只猫呢?就因为“我”喜欢它们。(一边讲一边板书)为什么“我”会冤枉第三只猫呢?
生(齐答):不喜欢它,它不受欢迎。(师板书)
师:所以“我”妄下断语、棒打冤死了第三只猫。(师板书)仅仅是因为它不受欢迎就被冤枉而死,多可怜的一只猫呀!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生(齐答):有。
师:是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犯这样的错误。比如说,有一天,你的一支笔或一本书不见了,左找右找都找不到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这时候你就猜测可能是哪一位同学给拿走了。你又会想到谁呢?
生(齐答):最不喜欢的同学。
师:于是你身边这位不受欢迎或学习最差的同学就成了被你冤枉的对象了,也许事情根本不是他做的。所以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能妄下断语。同学们通过朗读、理解、品味这篇文章,一定有了很多的想法,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能不能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1:处理事情时一定要弄清事实,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
生2: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以免被别人冤枉。
生3:一个人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地完善自己,受到别人的欢迎。
生4:一个人的同情心应做到善始善终,不能像“我”那样。
(教师布置作业,课程完成)问题:
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

选项

答案优点: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材料中教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哪位同学有疑问就提出来,大家一起帮助你解决”。学生表现积极,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大家集体讨论,总结答案。教师的这一安排,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②教师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符合课文文本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材料中教师把课文的研读重点放在描写第三只猫的段落,重点明确,有助于学生快速抓住课文学习的主要内容。而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其逻辑思维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教师通过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研读探索的方式,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jud9FFFM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