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动物前庭小脑后,动物将表现为

admin2019-04-03  32

问题 切除动物前庭小脑后,动物将表现为

选项 A、站立不稳
B、四肢乏力
C、运动不协调
D、静止性震颤

答案A

解析 ①前庭小脑: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由于前庭小脑主要接受前庭器官传人的有关头部位置改变和直线或旋转加速度运动情况的平衡感觉信息,而传出冲动主要影响躯干和四肢近端肌肉的活动,因而具有控制躯体平衡的作用。在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猴,或第四脑室附近患肿瘤而压迫绒球小结叶的病人,都有步基宽(站立时两脚之间的距离增宽)、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和容易跌倒等症状,但在躯体得到支持物扶持时,其随意运动仍能协调进行。此外,前庭小脑也接受经脑桥核中转的来自外侧膝状体、上丘和视皮层等处的视觉传人,并通过对眼外肌的调节而控制眼球的运动,从而协调头部运动时眼的凝视运动。在切除绒球小结叶的猫,可出现位置性眼震颤,即当头部固定于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眼震颤。这种小脑性眼震颤常发生在眼凝视头部一侧的某一场景时。②脊髓小脑:脊髓小脑与脊髓及脑干有大量的纤维联系,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助大脑皮质对随意运动进行适时的控制。目前认为,当运动皮质向脊髓发出运动指令时,还通过皮质脊髓束的侧支向脊髓小脑传递有关运动指令的“副本”;另外,运动过程中来自肌肉与关节等处的本体感觉传入以及视、听觉传入等也到达脊髓小脑。脊髓小脑将来自这两方面的反馈信息加以比较和整合,察觉运动执行情况和运动指令之间的误差,一方面向大脑皮质发出矫正信号,修正运动皮质的活动,使其符合当时运动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通过脑干、脊髓下传途径调节肌肉的活动,纠正运动的偏差,使运动能按运动皮质预定的目标和轨道准确进行。脊髓小脑受损后,由于不能有效利用来自大脑皮质和外周感觉的反馈信息来协调运动,故运动变得笨拙而不准确,表现为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及限度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如患者不能完成精巧的动作,在动作进行过程中肌肉发生抖动而把握不住方向,特别在精细动作的终末出现震颤,故称为意向性震颤(intention tremor);行走时跨步过大而躯干落后,以致容易发生倾倒,或走路摇晃呈酩酊蹒跚状,沿直线行走则更不平稳;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复动作(如上臂不断交替进行内旋与外旋),动作越迅速,则协调障碍越明显;但在静止时则无异常的肌肉运动出现。以上这些动作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此外,脊髓小脑还具有调节肌紧张的功能。小脑对肌紧张的调节具有抑制和易化双重作用,分别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而发挥作用。抑制肌紧张的区域是小脑前叶蚓部,其空间分布是倒置的,即其前端与抑制动物尾部及下肢肌紧张有关,后端及单小叶与抑制上肢及头面部肌紧张有关。加强肌紧张的区域是小脑前叶两侧部和半球中间部,前叶两侧部的空间安排也是倒置的。在进化过程中,小脑抑制肌紧张的作用逐渐减退,而易化作用逐渐增强。所以脊髓小脑受损后可出现肌张力减退、四肢乏力等情况。③皮质小脑:皮质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如前所述,一个随意运动的产生包括运动的设计和执行两个阶段。作为从皮质联络区到运动皮质信息流主要通路上的两个回路,皮质小脑与基底神经节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过程,而脊髓小脑则参与运动的执行过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ersDFFFM
本试题收录于: 西医综合题库考研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