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因为题目就是为学嘛,开门见山,首先谈为学的道理。再接着说

admin2020-02-11  27

问题 师:哪位同学把第一段给我们读一下。
    (生朗读第一段)
    师:这段话其实只有两句话,是吧?如果我把这两句话换个次序,开头就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因为题目就是为学嘛,开门见山,首先谈为学的道理。再接着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这样可不可以呢?(取眼镜,手指向后面举手的同学)
    生:我认为这样不可以,因为题目是“为学”,就是从“天下事有难易乎”这个引出来的,而不是从做学问的难易来引出天下事的难易。
    师:你觉得课文这样的顺序是强调做学问的,是吗?放在后头是为了强调它,是不是?
(生点头)好多同学举手了,好,你(手指一位举手的同学)来说。
    生:天下事有难易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个“天下事”就包括了“为学”,所以它是一个从大到小的顺序。相反就是从小到大,我认为就有点不通顺了。
    师:噢,他发现这段是从大范围缩小到小范围。好,请你(手指一位举手的同学)说。
    生:在第一段,先概括说天下事没有难易之分,而在于“为”与“不为”,然后再突出课文的重点,说学习也没有难易之分,只在于“学”与“不学”。这样很有次序,如果更改了它的顺序的话,就显得没有层次感了。
    师:(走下讲台)我同意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有没有这个体会呀,两件并列的事情,放在后面的往往是强调的。我举个例子,班主任跟同学们讲话:“同学们,我们学校的形势大好,我们班的形势也大好。”那下面是该讲班还是学校呀?
    生:(齐声道)班。
    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班的形势大好,我们学校的形势也大好。”下面该讲什么?
    生:(齐声道)学校。
    师:该讲学校了。那么,把“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样一个问题放在后面,实际是强调它。它是主句,为主的,前面是个陪衬句。同学们体会得很好。“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从天下事这个大范围,再具体到“为学”这件事情,其道理是一样的。那么下面接着就自然地过渡到讲“为学”的道理。这个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同学们还有没有不同意见啊?(转身走上讲台)
结合教学实录,说说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联系。

选项

答案语言是思维的载体,语言训练必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这是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真理。关于如何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问题,该教师的教学不失为典范回答。在本环节,教师借助 语言对学生进行了不着痕迹的思维训练:首先,尝试将开头的两句话交换次序,引导学生思考原文所采用顺序的理由,得出从一般(大范围)到特殊(小范围)的顺序不能更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其次,从学生身边常用的例句说起,让学生体会到两句并列通常强调后句的一般规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最后,让学生认识到“难”与“易”之间由于存在“为”与“不为”而表现出的可逆性转化,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同时,教师在整堂课里多次采用连续追问的方法,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无疑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并肩前进。该片段鲜明地体现了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语文教学本体论思想,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相符合,让语文课堂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TP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