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

admin2017-08-16  8

问题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成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课文介绍
    本文饱含感情的笔触,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佳景和宴会的盛况,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常的感慨。同单元的课文还有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在记叙游览的同时,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悦,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反复阅读这些优美的篇章,体会其中的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三]。
[研讨与练习三]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的古代诗文?举出三五例与同学交流。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你作为“后之览者”,读了此文,有什么感触?

选项

答案设计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内分享交流,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结合古诗文总结: 多媒体展示: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 明确: 人生短暂,我们要做些积极的事情。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TI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