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5月以来,我国中央银行连续降息,试图减少居民储蓄存款,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居民消费依然疲软,同时居民储蓄率却不断上升,当前储蓄存款总额已达8万亿元人民币。试用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admin2010-05-05  41

问题 1996年5月以来,我国中央银行连续降息,试图减少居民储蓄存款,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但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居民消费依然疲软,同时居民储蓄率却不断上升,当前储蓄存款总额已达8万亿元人民币。试用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

选项

答案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了消费和储蓄与个人生命周期阶段之间的关系和收入与财产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每个家庭都是根据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的,即每个家庭在每一时点上的消费和储蓄决策都反映了该家庭希望在其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达到消费的理想分布,以实现一生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目的。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他们在两个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就取决于他们在其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总收入和财产。这样,消费和储蓄就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理性的消费者要根据一生的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与储蓄,使一生的收入与消费相等。家庭的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所以,家庭的消费函数是: C=a·WR+c·YL 式中,C为消费支出;WR为财产收入;YL为劳动收入;a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c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生命周期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年轻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三个阶段。年轻和中年时期是退休以前的阶段,老年时期是退休以后的阶段。一般来说,在年轻时期,家庭收入低,但因为未来收入会增加,因此,在这一阶段,往往会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大于收入。进入中年阶段以后,家庭收入会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降低,收入大于消费,因为一方面要偿还青年阶段的负债,另一方面还要把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用于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支出。退休以后,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因此,在人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收入和消费的关系,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变的。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由于组成社会的各个家庭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所以,在人口构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则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 在我国消费需求萎缩的前提下,中央银行于1996年5月开始连续8次降低利率,同时鼓励各商业银行开拓信贷消费,但相关实证研究表明,降低利率对拉动消费需求的效果不明显,同时居民储蓄总额依然保持较旺盛的增长势头。根据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造成该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制度变革产生的不确定性预期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对涉及居民未来收入和支出的制度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而且这种制度改革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到位,体制变迁对消费者收支预期的影响将是长期的。1993年9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后,中国政府采取了较为严厉的措施引导经济“软着陆”,1995年以后物价和实际GDP增长率持续下跌,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在世界经济动荡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呈现下降的趋势,同时期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加大,在部分国企严重亏损的情况下,下岗职工增多,加上政府在1997年以后又推出多项改革措施,如商品化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教育制度改革等,都会直接增大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失业人数增多和国企部分职工下岗,导致收入增长的预期减弱,而老年人要考虑医疗制度改革后疾病治疗会增加个人经济负担;取消福利分房制度后,中青年要为购买商品房进行储蓄积累,并且要考虑今后子女的教育费用问题,从而使支出增长预期增强,从而使消费者减少当前的消费,进行预防性储蓄。 2.流动性约束对消费者当前消费和储蓄的影响 流动性约束是指居民从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取得贷款以满足消费时所受到的限制。流动性约束的产生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信贷市场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使均衡的信贷利率高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均衡利率;二是信贷市场本身不发达,消费信贷的规模和种类不够多;三是各国对破产和取消贷款抵押赎回权的法律规定不同,破产程序越严,取消贷款抵押赎回权的期限越长,放贷者会更谨慎、更严格地审查借款人的资格。因此,即使是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上,由于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流动性约束是必然存在的;在发展中国家,除了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外,信贷市场不发达使得流动性约束的情况更为严重。 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假定消费者不存在流动性约束,得出消费者的跨期最优消费水平是平滑的。其基本作用机制是:消费者预期未来收入水平上升时,从金融市场借款来增加当前消费,而当预期未来收入下降时,消费者减少当前消费,在金融市场上贷出,将当前节省下来的收入储蓄起来,以保证将来消费水平不会下降到最优消费水平以下。但是,当存在流动性约束时,当前消费将降低:第一,如果消费者受到严重的流动性约束,那么消费者就不能顺利地平衡其一生中的消费。当消费者处于低收入阶段时,即使他有预期的未来高收入,但他借不到钱,所以只能进行低消费。消费者提高消费水平的惟一途径是自己积累财富或者等待高收入时期的到来。第二,预期未来可能发生流动性约束同样会降低现期消费。因此,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会导致个人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以预防将来收入下降产生的影响。 3.不确定性与信贷约束的结合——“短视行为”对低收入者消费行为的影响 将不确定性与信贷约束相结合,可以比较清楚地解释中国低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反而更低的异常现象。由于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可以认为消费者对比较遥远的信息了解不多或很难获得,因此难以预测遥远的未来的收入或支出,他们进行消费决策的主要依据是现期的收入与已有的流动性资产(如储蓄存款)以及最近的可预测的未来收入和支出。同时中国又存在严重的信贷约束,个人的消费支出几乎完全靠自己的收入和储蓄来支付,因此消费者必须进行阶段性的储蓄,首先实现一个最迫切的消费目标,然后再消费,等到钱攒够了,再实现下一个消费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消费者的最优化问题简化为一个两期消费决策问题:一个时期是现期的消费和储蓄,另一个时期是可预见的“最近的未来”,消费者为应付最近的未来消费支出,必须压低本期的消费,增加储蓄,以实现他的短期储蓄目标。除了通常的耐用消费品支出可能成为消费者的短期储蓄目标之外,医疗制度、住房制度、子女教育制度等改革措施也会影响短期储蓄目标。因此,在流动性约束和转轨经济中,消费者不能根据其一生的收入和财富来规划其消费和储蓄决策,也就不可能均匀地消费其一生的收入和财富,而只能是在不同的阶段,规划现在与“最近的未来”之间消费,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因而被称为“短视”消费模型。显然,根据短视消费模型,当前的消费水平小于或等于不存在流动性约束情况下的当前消费水平;而且收入越低、“最近”的未来支出越大,那么要实现高的短期储蓄目标所花费的时间就越长,或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掀起的储蓄就必须更多。这与通常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正好相反。 4.收入差距拉大导致消费倾向下降 收入差距也是影响总体消费倾向的一个因素。中国的收入差距增大导致消费倾向下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收入差距难以缩小,在不确定性和信贷约束的作用下,农村低收入者的“短式消费行为”促使农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二是总体上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扩大导致的消费倾向下降。 另外,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同样会制约储蓄的利率弹性。资本市场不发达,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金融管制和金融压制过强,具体表现为:严格的利率与汇率管制、资本市场狭小、交易品种少、流动性低。利率管制使利率长期处于低水平,波动幅度小且频率低,这使财富收益的变化范围很小。利率管制也抑制了市场的流动性。市场流动性低会产生两个效果:一是人们不认为利率的变化会使其所拥有的财富的价值发生任何变化;二是低市场流动性会使人们持有的金融资产倾向于短期化。 综上所述,无论是利率管制,还是低市场流动性,均使得利率变化对于财富收益和财富价值的影响大大削弱,这也从根本上制约了利率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力度。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SHe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