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钉住汇率制的宏观经济效益及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和启示。

admin2010-04-29  29

问题 试述钉住汇率制的宏观经济效益及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问题和启示。

选项

答案钉住汇率制的定义及特征。 按照汇率变动方式的不同,汇率制度可分为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不同货币之间的固定汇率往往是人为规定的,在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时,这一汇率可以进行调整,因此这种固定汇率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也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 (2)钉住汇率制的宏观经济效益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出自便于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便于进出口贸易核算、便于吸引外资流入、便于外汇管理政策操作等考虑,许多国家选择了对选定货币保持相对稳定汇率水平的钉住汇率制度。也就是说,钉住汇率制由于其所具有的稳定性特征,有利于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吸引外资流入,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从而也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长期和稳定的增长。 (3)钉住汇率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但是,保持相对稳定并很少调整的汇率水平,也就意味着汇率制度的低弹性,这往往加大了发展中国家国内外经济的失衡现象,使得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表现得极为脆弱。这些问题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有深刻体现: ①相对稳定的汇率水平,导致发展中国家不自觉地走上了依赖外资发展经济的道路。事实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表象就是来自国内部门的短期外债偿付需求加剧了外汇市场供求失衡,致使汇率的相对固定水平无法维持。在危机爆发前,泰国外债总额达900亿美元,印尼超过1000亿美元,韩国约1500亿美元。在累积巨额外债的同时,上述国家普遍存在短债长用现象,短期债务比例居高不下,如1999年初韩国的短期债务约占债务总额的60%,经过重新安排后,该比例下降到40%。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以及外汇流出入管理政策是吸引巨额外资涌入东南亚国家的主要原因,但地区内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以及为维持高估汇率而出现的高利率和由此形成的国内外利差对外资流入也产生了事实上的鼓励作用。 ②维持相对固定的汇率水平增加了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由于事实上锁定汇率水平,本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可避免地更多考虑了国际收支环节,对国内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甚至出现与本国国内经济状况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尤其是利率作为本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明显削弱。 ③与美元升值相伴的本币高估是贸易状况恶化的原因之一。80年代美元汇率的持续走软,使事实上钉住美元的东南亚各国出口大幅度增加,带动经济飞速发展。而过去两年间,美元先是对日元大幅度升值,继而又对马克汇率急剧上升,未相应调整钉住水平的东南亚国家货币对日元及马克汇率出现与美元升值幅度相若的趋硬趋势。本币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升值,以及工资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出口商品竞争力明显下降,1996年,泰国出口增长率从 1995年的22.5%降到3%,经常账户逆差达16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5%。贸易状况的恶化为投机资本冲击泰铢提供了机会。 ④从理论上讲,相对固定的汇率水平为游资冲击提供了一个“靶子”,存在被狙击的可能性,在保卫汇率的战斗中,中央银行与国际投机资本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表现为:1)明暗对比在市场交易中,央行维持一个相对固定的公开目标,而国际投机力量则随时可以利用可能的机会发起攻击。显然,中央银行与投机力量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2)资金实力对比。在全球外汇市场每天多达1.2万亿美元的交易额中,除极少部分属贸易往来和投资交易外,绝大部分为投机性买卖,国际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工具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放大了投机性资本的总量;90年代各国为达到控制目标而干预外汇市场所需的外汇头寸已远远超过以往,而因资产安排原因,各国央行可用于干预外汇市场的头寸通常低于其外汇储备余额,有限的干预资金面对数目难测的投机资本之捉襟见肘不雅想象。3)应变能力与速度对比。金融联络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国际资本流动速度明显加快,相对来说,中央银行的市场干预往往比较迟缓,尤其是多国央行的协调干预更是环节繁多、动作缓慢,而在区内多个货币同时面临冲击的情况下,多边回购协议的成效也大打折扣。 (4)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引起世界各国对改革现行国际汇率制度的极大关注。经济学家们在对现存汇率制度深入分析评价的过程中,针对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对一国货币和汇率制度的严峻挑战,提出了各种应对方案。 钉住汇率制度在战后20多年的运行中,曾对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和保障国际贸易体系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该制度的设计者未能对即将出现的信息技术革命给予足够预见。当信息技术革命来临时,导致了国际金融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在这个巨大变化了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私人资本国际移动彻底脱离了官方管制的轨道,它对许多国家汇率水平的决定以及为外部不平衡提供融资等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当固定汇率制度赖以存在的外部环境不复存在时,钉住汇率的基本手段便发生相反的作用,这一汇率制度的崩溃也就不可避免了。 为了解决固定汇率制度的过于僵化和浮动汇率易于造成大规模汇率波动的矛盾,国际金融专家提出许多改革汇率制度的方案,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建立货币汇率目标区的构想。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经济学家魏福德·依塞尔和亚·布龙菲尔德(1985),此后,伯格斯坦和米勒 (1987)威廉姆森和海宁(1994)又对这一构想不断丰富和完善。目标区分为三类方案,即严格方案、中间方案和变通方案。严格方案的汇率波幅很窄,不常调整,与可调整的钉住汇率相似,但不要参加国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使其汇率在事先规定的区间内变动。变通方案的汇率波幅宽,经常调整,与管理浮动相近。中间方案的波幅与调整频率介于二者之间。与管理浮动有区别的是,变通方案和中间方案都要求参加国货币当局规定各自货币未来汇率的波动区间,并通过货币政策的运用使实际汇率在目标区内变动,而管理浮动则不作此规定。 尽管目标区理论作为一种理想的国际汇率制度改革方案倍受推祟,但多年来它也受到许多的批评和责难。许多学者认为,目标区体系包括了两种制度的弊端,即浮动汇率的不稳定性和固定汇率的不能支撑性。而且,目标区方案存在着明显的内部逻辑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将会加剧政策冲突,并使政府在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上陷入困境。此外,从目前情况看,目标区理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其在实践中的可行性问题。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OXe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