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磁铁的磁性”为目标内容写一篇说课稿。

admin2013-07-11  19

问题 以“磁铁的磁性”为目标内容写一篇说课稿。

选项

答案(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这部分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学生们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相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基础目标,(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的磁.陛。(2)指导学生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及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2.发展目标,(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2)能不断地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3.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渔钩及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等。 (三)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教无定法,责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学生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渔竿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学生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磁铁。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及教师的表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2.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学生可能说: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估计学生会说: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并请学生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首先,教师设疑:桌上有很多物体,你们猜一猜,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各抒己见。这时老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学生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材料区选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瓷汤匙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在这里对实验材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材料区,放置如:铁夹、玻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学生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部分让学生填写从实验材料区选取实验材料的物体名称。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学生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产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学生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的到实验材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4.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老师继续引导:像刚才老师表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估计学生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部分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部分滚,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等等。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按照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5.摆弄磁铁,首先,由老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同学们,如果我们继续摆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如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己摆弄磁铁,如果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学生可独立或小组合作摆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及“摆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学生去思索、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学生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在摆弄磁铁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学生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学生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的磁极不是4个而是2个,……学生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己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分的体现。6.总结延伸,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学生思考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学生猜测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 (五)板书设计 形状:条形蹄形环形磁铁的磁性:磁铁能吸引铁一类材料做的物体。磁极: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M8r4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