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admin2020-02-04  24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以下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探究·练习】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二、桃花林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色各有不同。默读课文前两段,想象其中的画面,说说这些画面给你的感受。
三、本文笔法简洁而内涵丰富,试依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具言”的是什么?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2.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四、辨析下列各组加下划线词的不同意思。
1.武陵人捕鱼
不足外人道也
2.便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俨然
3.见渔人,大惊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五、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但是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试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4.乃不知有汉,无论巍晋
六、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记》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单元介绍
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40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从“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的角度,回答原文中“探究·练习”部分的第二题和第六题。

选项

答案第二题:“桃花林”是“桃花源”的外围环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色彩绚丽,景色优美。文中交代渔人只有走到了桃花林的尽头才能从一个容下一人的洞口中进入“桃花源”。“桃花源”是桃源人生活的地方,是作者虚构的一个理想的世界,这里环境优美,和平安定无战乱,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和睦相处。这样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第六题:(1)“世外桃源”环境美——桃林处处、芳草鲜美、缤纷落英、鸡鸣犬吠,令人心旷神怡;人性美——和谐相处、平等自乐、民风淳朴、待远客如亲朋,热情洋溢。(2)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对心中理想社会的追求,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各尽其能参加劳作,老人小孩生活愉快,人与人之间相处融洽友好;举世美丽富饶、安定和平、自由快乐。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Kh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