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特点。(2019年浙江师大、2017年华中师大)

admin2021-01-27  29

问题 论述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特点。(2019年浙江师大、2017年华中师大)

选项

答案(1)中国书院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①书院的产生。 书院是古代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萌芽于唐末,形成于五代,兴盛于宋代。书院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唐末五代战乱,官学衰弱,士人失学,一些学者聚徒讲学.自行创办书院。宋初政府又偏重科举,无暇顾及兴学,书院在这种形势下得以进一步发展。二是受佛教影响。佛教往往在山林名胜之处建立寺院,修炼讲经;另外,高僧讲经往往采取升堂讲说、质疑问难等方式,这对书院的教学活动也产生了影响。三是我国有悠久的私人讲学传统,书院就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四是由于印刷术的发展,书籍大量增加。“书院”之所以被称为“书”院,原因就在于其有丰富的藏书。 ②书院的正规化、制度化。(宋代) 书院到宋代开始正规化、制度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场所的规模化。书院有专门而齐全的教学场所,使得书院的存在及其发展获得了相对独立的条件,也为书院大规模的集体教学、学术活动的开展等创造了条件。二是教育设备的制度化。书院具有丰富的藏书,并设置了祭祀用的专祠。三是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书院设置了总领教学及行政管理的负责人“山长”,使得书院有了较为规范的组织管理人。随着书院的不断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具体规定书院教学及运转程序的规则、学则等条规。四是教育经费的专门化。书院经费或由地方政府拨给,或由私人或社会集团捐赠,数日较为固定、充分,一般主要的来源为“学田”的田租收入。五是书院在讲学方面,既注重教学,又注重学术研究,同时书院还允许不同学派间相互进行讲学,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院“讲会”制度,这是书院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标志。这种教学方式为后世所继承,并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 ③书院的官学化。(元明清时期) 元代以来,统治者对书院非常重视,竭力要把书院纳入官方教育体系,于是皇帝亲自下诏督促书院设立。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诏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由此揭开了书院官学化的序幕。 明朝以后,书院也大都是在官学化的阶段中发展的,官学色彩日渐浓厚,有的书院不再以讲求学问为主,而只教以八股制艺等举业的内容;有的书院甚至与地方官学合作,同样成了科举的预备场所;有的书院就连山长也不公共推举,干脆由地方儒学教官兼管。明朝天启年间,南康推官李应升主持白鹿洞书院,首倡“洞学科举”,之后又规定书院与官学一样,都有固定的科举名额。 清雍正以后,确认书院是“兴贤育才”之所,谕知各省省会建“重点”书院一所,由督抚负责管理,赐银一千两作为办学经费。书院由山林向中心城市转移,更便于控制。这是清政府提倡书院之始。清代书院官学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控制书院的设立和经费;第二,规定书院师长的选聘和学生的招生与考核都必须经由督抚、学政等地方官过问。这样,政府实现了对书院的严密控制,使书院严重官学化, (2)书院教育的特点。 ①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又是学术研究机构,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书院往往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的中心。教学、研究和出版三者的结合,对推动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②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做人,它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人仕为主要目标。 ③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实行门户开放。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教学人员不限于书院本身,而是广邀学界名流以及不同学派的学者前来将讲学,大大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也开阔了学生视野,深化了教学。 ④书院教学以学生读书钻研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取问难辩论式,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 ⑤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彼此间感情相当深厚。比如,朱熹平日教人,循循善诱,一日不讲学就一日不快乐,对学生充满感情。 ⑥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经费,有的来自官府的资助;有的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⑦实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讲会”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官学中是没有的。书院通过“讲会”,把疏远的讲学活动扩展为地区性的学术活动,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也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Mo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