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

admin2021-06-01  13

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李贺《李凭箜篌引》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我们将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古体还是近体,都是很讲究声律的。所以我们在接触作品之初,首先要掌握其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我们在朗读古典诗歌作品时,除了应该掌握作品本身的声律特点,更要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仃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
    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选项

答案教学目标:分析诗歌内容,体会李凭演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教学片段设计: 一、概括大意 1.学生自由分组,讨论诗歌结构,将诗歌分为三部分并简要概括大意,教师明确。 明确: 第一部分(第一句至第四句):交代演奏的时间和环境,通过声音引出演奏者。 第二部分(第五句至第八句):描述乐曲的发展,表现乐曲之高超。 第三部分(第九句王第十四句):描述乐曲的高潮及乐曲结束后的联想。 二、精读赏析 1.学生自读诗歌第一部分(第一句至第四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并明确。 问题1:“吴丝蜀桐张高秋”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丝之精者出自吴地,宜作弦;蜀中桐木宜作琴身。这里用“吴丝蜀桐”代指制作精美的箜篌。“张”即演奏,“高秋”指弹奏时间。第一句交代了箜篌演奏的时间及环境。 问题2:“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两句是怎样展现抽象的音乐的? 明确:空山里的浮云(被箜篌的乐音吸引)颓然停滞在那里,不流动了;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满脸愁容。诗人并未直接表明李凭演奏箜篌的高超技艺,而是通过写浮云、湘夫人、素女的“反应”,侧面烘托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 问题3:“李凭中国弹箜篌”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诗的意思是“李凭在国都长安弹奏箜篌”。既点出了演奏者,交代了演奏的地点,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对李凭演奏箜篌的音乐的进一步描写。 小结:在第一部分中,诗人先写琴、写声,然后再写人,时间和地点也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写具有先声夺人、突出乐声的艺术效果。 2.学生自荐朗读诗歌第二部分(第五句至第八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小组代表自荐回答,其他学生补充,教师点评并明确。 问题1:赏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明确: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是对乐声的正面描写。“昆山玉碎凤凰叫”是以声写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乐声的起伏多变。“昆山玉碎”形容乐声清脆,“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芙蓉泣露香兰笑”则是以形写声,运用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乐声的优美动听。“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悲抑;“香兰笑”形容乐声清丽。此外,“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表现乐声,使人既可耳闻,又可目睹,可谓形神兼备。 问题2:赏析“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明确:这两句写乐声由轻快转为清冷,清冷的乐声从长安城传到天界,仿佛整个世界都是箜篌美妙的旋律。“十二门”“紫皇”及首句的“高秋”等意象共同营造了无限广袤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唯独箜篌的旋律充盈整个世界。 小结:第二部分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表现了乐音的清脆动听。 3.师生合作探究第三部分(第九句至第十四句),探究结束后教师明确。 问题1:赏析“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明确:这两句诗承接前一句中的“紫皇”,在天界对乐音展开描写。箜篌的旋律传到了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形象生动地描摹了音乐的震撼力。“秋雨”这一忧愁的意象在“石破天惊”之后出现,象征着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而雨落在地上的声响也如箜篌紧凑繁复的乐声。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特瑰丽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 问题2:随着秋雨落地,乐曲就结束了,诗人为什么又连写四句?赏析“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明确:乐曲虽已结束,但诗人仍旧沉浸在乐曲的余音中,想象李凭在神山教神妪弹奏箜篌,就连仙境中衰老瘦弱的鱼和龙听到乐曲声都随之翩翩起舞,月宫中的吴质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寒兔也听得入了神,露水打湿全身都未察觉。诗人通过回味整个演奏过程,想象仙界神灵听到乐曲时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了乐曲的美妙。 小结:通过乐音结束后的想象,进一步烘托了李凭演奏箜篌的技艺之高超。 三、课堂总结 结束语:这首诗辞采瑰丽,想象丰富,构思清奇,传神地再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也表现了作者对乐曲的深刻理解,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2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