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20世纪50年代后波兰和匈牙利的发展情况。

admin2019-04-17  35

问题 简述20世纪50年代后波兰和匈牙利的发展情况。

选项

答案(1)①哥穆尔卡复出担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后,重新提出“波兰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领导改革。1956年11月19日,颁布了工人委员会法。随后,国家机关实行改组,缩减部,取消介于部与企业之间的管理局,代之以实行经济核算的联合公司。企业实行三自原则,即自主、自治和自负盈亏。同时也改革农业政策,减少农产品交售定额,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退出农业合作社和买卖土地,实行农村自治。1957年1月,波兰举行第二届议会选举,统一工人党加强了与统一农民党、民主党以及天主教进步组织的合作,实行差额选举制。7月12日,议会批准“一五计划”(1956—1960年),规定其首要任务是“在现有条件下,尽最大的可能改善居民的物质状况”。哥穆尔卡执政初期,经济发展较为顺利。②随着国际共运中开展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批判,1959年3月,统一工人党“三大”决议也认为“在目前阶段,修正主义是党的主要危险”。从此,哥穆尔卡逐渐停止了改革,并日益脱离实际,实行个人集权和专断。同年6月,党中央决定建立拥有农业基金和农业机器的农业小组,企图通过它再把农民组织起来。同时,在企业中恢复、扩大了党政领导的权限,缩小工人委员会的作用,使后者变为生产咨询机构。“二五计划”和“三五计划”仍然要求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市场供应紧张。各阶层对哥穆尔卡日益失望。在处理宗教和文化问题上,1966年波兰政府拒绝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各国红衣大主教和朝圣者来波参加“千年祭”活动,加剧了当局与教会的紧张关系,招致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教徒群众的不满。1968年8月20日晚,波兰追随苏联出兵侵捷,群众更为不满。此后,终因物价问题引发了1970年12月事件。③长期以来,国家为了保证物价稳定,不得不对农畜产品的销售进行大量补贴,财政负担很重。面对1969年和1970年因农业歉收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1970年12月12日,政府决定从13日起提高46种食品和日用工业品的价格。14日,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数千工人上街抗议提价。罢工迅速扩展到沿海各个城市。17日夜,苏联驻波使馆还发生爆炸事件。动乱延续到22日,被政府派出的军队平息。为了缓和群众的情绪,政府撤销了提价决定。12月20日,统一工人党中央全会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接任。盖莱克上台后,1971年12月,统一工人党“六大”通过“高速发展战略”,提出借助外资和西方技术,实行高速度、高积累、高福利政策,“再建一个新波兰”。当时,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向西方借贷的条件比较优惠,国际市场上的石油和原料价格也较低,这对波兰实行“高速发展战略”确是比较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在国内实行冻结物价和迅速提高工资的政策,对于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一定刺激作用。70年代前半期又多遇风调雨顺,农业丰收。④1975年12月,统一工人党“七大”通过“五?五计划”,决定继续推行“高速发展战略”。但是,这一战略超出了波兰的国力。而且从1973年起,在国际市场上由于阿拉伯产油国开展反帝石油斗争,石油和原料价格猛涨,贷款利率激增,西方各国实行保护关税政策,使波兰出口商品滞销,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从1975年起,由于气候干旱,农业连年歉收,食品供应又趋紧张。于是,政府又决定从1976年6月26日起提高食品价格的50%,这又遭到群众反对,迫使政府收回成命,并从7月起改行凭票供应制度。但商品匮乏越来越严重,投机倒把和黑市日益猖獗,干部贪污受贿不时被揭露。在沉重的经济压力下,政府不顾群众反对,于1980年7月1日再次宣布提高肉类价格,从而触发了战后波兰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罢工浪潮。在这次工潮中,原来的工会陷于瓦解,并成立起新的“团结工会”,它宣布独立自治,成了公开的政治反对派。9月初,盖莱克被解除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职务,由卡尼亚接任。⑤团结工会成立后,在格但斯克建立了全国委员会,莱赫?瓦文萨被选为委员会主席,它在各行各业迅速建立起基层组织。1981年9-10月,团结工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政治多元化”的“自治共和国”纲领。12月,它决定举行全国总罢工,建立武装的“工人卫队”,并准备举行全国公民投票,由它接管政权。在这种情况下,12月13日,波兰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成立以统一工人党新任第一书记雅鲁泽尔斯基为首的全国军事委员会,对全国实行军管。随后,团结工会被宣布为非法,其领导人大部分被捕。⑥1982年1月,波兰开始实施经济改革新方案,提出改变“指令—配给制度”,实行“中央计划的、具有市场体制广泛活动范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案规定,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波兰社会主义的基础,国营企业重新实行“三自”原则,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逐年改善价格体系。1983年,国民经济开始扭转衰退趋势,重建工会和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剧烈的社会动荡基本结束。7月22日,波兰宣布取消战时状态,结束军管,实行大赦。经过1983—1985年实施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工业生产恢复到1980年危机前的水平。但长期积累的经济困难无法一下解决,1988年4、5月之交和8、9月之交又接连爆发了两次工潮,团结工会势力重新抬头。6月,统一工人党中央倡议举行圆桌会议,开始改变对团结工会的政策。1989年1月18日,统一工人党十中全会又通过决议,确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 “工会多元化”。圆桌会议自2月6日开始至4月5日结束,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改行总统制和增设参议院、实行议会民主等协议,并确定提前于当年6月举行议会大选。选举结果是团结工会获胜,组成了以它为主体的“广泛联合政府”。⑦团结工会政府组成后立即提出一份经济纲领。它要求从1990年起对波经济进行彻底改造,实行市场经济,全面放开物价,增加税收,使货币实现国际可兑换性,取消国家补贴,出售国家资产,实行股份制和私有化,允许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一些经济学家称波兰这种经济纲领是“电休克疗法”,或说波兰是第一个从“社会主义指令式经济”直接过渡到“纯粹资本主义”的国家。尝到该纲领所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生产下降等后果的波兰群众,则称它为“粗暴的资本主义”。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剧烈变化。 (2)①1956年10月事件结束后,匈牙利面临重建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紧迫任务。在政治方面,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认真吸取历史教训,首先注意改善党的领导,执行联盟政策。1956年12月,临时党中央通过决议宣布,“党将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按照匈牙利本国的特点和当前历史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1957年6月,召开全国党代表会议,结束了党的临时状态。党中央提出革新干部制度,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具备3个条件:忠于社会主义、通晓业务并有领导才干。要求党政机关严格遵循民主集中制,树立求实、谨慎、廉洁的工作作风。在这方面,卡达尔本人很注意表率作用。社会主义工人党还注意广泛团结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1961年12月,卡达尔在爱国人民阵线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谁不反对我们,谁就是同我们在一起"的著名口号。1962年8月,党中央通过《关于结束个人迷信年代违法案件的决议》,正式开始对这一时期的冤假错案进行全面复查和平反。同时进行司法改革,加强法制建设。1962年11月,匈党召开“八大”,卡达尔宣布“党的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并提出党应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问题,在各个级别同“爱国阵线中的盟友”,包括宗教界人士进行协商;党外人士也可担任各级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的领导职务。对待知识分子也采取信任态度,提出不再划分“新”、“旧”知识分子,学生也不再按家庭出身分类,并允许发表除敌对性宣传之外的任何不同意见。经过几年努力,在匈牙利形成了政治团结、社会安定的新局面。②在经济方面,卡达尔采取了循序发展、小步前进的方针,并从农业抓起,对农业合作社的政策作了较大调整,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开放农贸市场,鼓励合作社与国营农场协作或联合组成农工综合体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较快发展。50年代匈牙利粮食不能自给,到60年代中期已自给有余,并大量出口。在工业方面,卡达尔上台最初几年,主要是调整工业结构,强调优先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化工、机械、制铝和日用轻工产品等。1964年成立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理论到政策,准备全面改革。其后两年,选择了一批企业进行改革试点,并培训了一批干部。1968年元旦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行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国家计划只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主要比例,取消下达企业的指令性指标,但国防工业等重点工业部门除外;将国家投资预算拨款改为银行贷款,但规定信贷总限额。第二,改革价格和工资制度。实行三种价格,即固定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强调物价改革与工资、补贴和税收改革同步进行,并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的优劣实行部分工资浮动。第三,允许雇工五人以内的私人小企业发展。1968—1973年的改革比较顺利,经济各个领域都呈现一定活跃状态,群众情绪也较好,是匈牙利的黄金时期,被赞为稳健改革的“匈牙利模式”。不过,多重价格体制也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大型企业经济效益不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比产业工人提高更快,国内外一些人对改革有所指责。特别是,从1973年底开始,国际上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猛涨,农产品和工业成品价格下跌,这给动力和资源短缺、产品一半靠出口的匈牙利经济打击很大。这些因素导致70年代中期经济停滞。从1979年起,匈牙利又扩大改革范围,以刺激经济回升。新措施主要是:第一,普遍采用自由价格,让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挂钩,推动企业改善经营,提高产品竞争力。第二,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企业除向国家纳税外,主管部门不再干预企业的资金使用;一般企业的厂长(经理)均由职工选举产生或进行公开招聘。第三,放宽私人经济,把亏损的国营小型工商企业改由职工承包或租给私人经营,对雇工的限额放宽到30人;允许国家职工业余从事“第二职业”;1982年后还允许将小型国营农场也租给私人经营;从1985年起,还实行向职工发放企业债券等。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城市职工一部分人收入增加,农业持续发展,但匈牙利领导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估计不足,又受制于经互会的“一体化”体制,既未能及时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又未把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减下来,而是以大量外债和补贴来维持危机行业和居高不下的人民消费水平。结果,外债负担越来越重,居东欧国家之首。同时,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③改革陷入困境,引起不少社会政治问题。人民不满情绪增长,党内外人心思变。领导层对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今后的出路和干部人事安排等问题意见分歧。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西方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等煽动性口号,以及其附加各种条件的“经济援助”的诱惑,又对匈牙利起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国内外因素交织一起,终于导致匈牙利政局的急剧变化。1988年5月,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对党的核心班子进行了大改组,以卡达尔为首的元老全部退出政治局,波日高伊、涅尔什等“彻底改革派”进入政治局,格罗斯继任党的总书记。这次代表会议提出了加速政治、经济改革的方针,并提出了在政治体制方面实行社会主义多元化。随之,社会上各种政治思潮迅速涌现,各种政治组织纷纷成立。1989年2月,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全会发表公报宣布,放弃执政党地位,实行多党制。10月,社会主义工人党召开“十四大”,改名为社会党,提出要在匈牙利建立“民主社会主义”,涅尔什当选党的主席。接着国会通过决议,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这使党内矛盾进一步激化并陷于分裂。12月,格罗斯等人重新召开社会主义工人党“十四大”,提出重新建党,反对资本主义复辟。1990年3月和4月,匈牙利分两轮进行了多党制的首次国会大选。当时登记注册的政党达52个。结果,以民主论坛为首的反对党联盟获胜组阁,原来执政而后分裂成立的社会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都在大选中失败,变成了在野党。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DfB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