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地从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到海南,遍布全国各地。 2016年4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曾根据2015年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案件,对中国校园欺凌现象

admin2018-09-26  34

问题      给定资料
    1.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地从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到海南,遍布全国各地。
    2016年4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曾根据2015年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案件,对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按照报告给出的研究结果,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在中国发生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且城市农村均在其内,频次十分密集,绝对数量巨大。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3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校时会“偶尔被欺负”,另有6.1%的受访者表示在校“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有专家表示:“这样的事情一直都存在,之前对于这类问题的看法都是支离破碎的,现在经媒体曝光的越来越多,大家才认识到校园欺凌的严重性。”
    2.女生小张是某高中学生,一次考试,班里有几个同学让小张递答案,小张没递。放学后,那几个同学就把小张堵在路上,拳打脚踢。“她选择了忍气吞声,虽然后来没再被欺负,但明显变得不爱说话了。”小张的同学小王说。
    小红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最近小红的母亲发现孩子变得寡言少语,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再三追问下,小红说出实情:学校里有几个同学知道自己家开了商店,不时要求她从店里拿东西给他们。后来,小红要是一天不拿东西,下课或放学后就会被他们堵,还经常被打。“孩子既怕我发现她往外拿东西,又怕在学校被打骂,每天都闷闷不乐的。”小红的母亲说。
    “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往往就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某小学教师说,学生在受到言语诽谤、身体伤害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自信心受挫,常带有沮丧情绪。此外,身体出现伤痕、个人物品丢失、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不愿上学等现象,也极有可能是遭遇校园欺凌的信号。“学校老师只看重成绩,家里大人只顾着赚钱,有些同学平时没啥事儿干,就光拉帮结派打架闹事了。”某高中学生小吴说,身边有些同学沉浸在各种暴力游戏、电影及小说的世界里,一旦同学间有些小矛盾,暴力情绪就可能爆发。
    某村的学生家长小强两口子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平时也就一周打一次电话。“我们不在身边,老人惯着孩子,孩子有些霸道,觉得别的孩子必须听他的,否则他就可能去教训别人。”小强说。
    教授A认为,校园欺凌事件的双方甚至旁观者都是受害者,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伤害,更将在青少年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而且校园欺凌施暴者许多是“问题家庭”的“问题孩子”,教育家长及家长自我教育是减少“问题孩子”产生的重要一环。某中学校长小郭表示,学校和家庭“唯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以及义务教育阶段心理健康老师的缺少,都是重要成因。
    校园欺凌乃至暴力事件的一再发生,让社会各界认识到其严重性,“不再是小事一桩”。要防止校园欺凌的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
    校园欺凌根在心灵,责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因此,终结校园暴力,治理校园欺凌,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和家长“偏重分数,轻视素养”“管控有余,教育不足”,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青少年在心智上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必须通过可操作的规则教育、行为教育等,并加以言传身教,帮助他们培养底线意识,并形成健全的人格。
    3.“我今年21岁了,当我梦见初中时候的事情,有时还是会发着抖醒过来。”小凌回忆起十年前的场景,依旧心有余悸。
    小学毕业后,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小凌从城区学校转到了城郊的机关子弟学校,转学生、成绩好,又因为是课代表,会登记不交作业的同学,这样的几个标签加在了小凌身上,不到两个月,她就成了班里同学的欺凌对象。
    扯头发、扇耳光、被关进厕所里,男生负责打,女生负责骂,在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无果后,小凌写了一份遗书。
    “无非一死,无非一命。”小凌在遗书里这样写道,这份遗书到现在她还留着。
    “因为初中(被欺凌的经历),我整个人生都被毁了,我没有办法恋爱,看见异性就恶心反胃,与人视线交汇时,我会下意识地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小凌说。
    面对校园里的欺凌事件,大人们往往没有提到足够的认识程度。
    小凌并不是没有向老师寻求过帮助。在被同学用凳子砸、被关进厕所、被辱骂之后,她找到老师诉说了自己的遭遇,但老师的反应让她更加心寒,老师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
    专家B:“成人对校园欺凌这件事很少能看得到位。在面对校园欺凌时,成人的观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对于受欺凌者,打回去;对于施暴者,以后不许这么做了。仅此而已。对于受欺凌者来说,很少能够打回去的,而且靠打回去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对于施暴者,一句‘以后不许欺负人了’,也难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小凌最后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欺凌。
    在她长高了十公分,又长胖了十斤之后,她选择了反击。在又一次被群殴之后,她举起石头,打破了其中一个人的头,当时她想:“要死也要一起死。”这之后,没有人再敢打她。但让她痛苦的是,只有变成一个和加害者一样的施暴者,才能保护自己。
    而这之后,阴影在她的生活中如影随形。
    “这件事给我带来的伤害挥之不去,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我总是怀疑自己,否认自己,不信任别人,自卑自弃。”小凌说。
    专家C认为:“校园欺凌从根本上就是对他人权利和尊严的伤害,而这往往体现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三个方面。”
    生理上的比较容易治愈,而后两者,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侵犯,往往很难治愈。心理学将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
    专家C说:“我国的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学校没有拿出时间对校园欺凌这件事进行专门的讨论,而这恰恰十分重要。”他认为,等到欺凌事件发生,不管法律有多完备,对孩子的伤害都已经难以挽回了。只有在孩子们中间形成了一定的氛围,才能在扼制校园欺凌上做到向前延伸,不会造成难以平复的后果。
    专家D认为:“对于被欺凌者来说,如果心理层面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陷入两种极端:陷入抑郁中不能自拔,甚至会产生自杀想法;或寻找比自己弱的目标,将情绪转移到弱者身上,被欺凌者变为新一轮的欺凌者。”“孩子不是生长在真空环境中,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文化的缩影。如果孩子身边充斥着暴力文化的影视作品、书籍、报刊及游戏等,他们难以独善其身。”教授E分析认为,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家长如果对孩子实施家暴,会让孩子认为暴力能解决问题,也这么对待他人。
    教授F说,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模式多来自于效仿,自我辨别和约束能力较弱。当今,一些社会戾气、成人施暴行为,随着网络传播后更易被未成年人效仿。
    4.近期,有多起校园欺凌事件被新闻曝光,初二学生疑遭校园暴力致死、一名16岁的中学生在校园被欺凌跳楼、8岁的孩子被11名自称“闲来无事打人玩”的学生围殴致死、11岁女孩被同龄女孩们当街扇耳光暴打等等。但按目前法律,未成年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因此对施暴者常只能批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导致恶性校园欺凌事件继续屡屡发生,已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以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可见问题的严重程度。
    而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犯了校园欺凌的中国留学生三人在达成认罪减刑协议的背景下,依旧将在美国监狱里分别度过漫长的13年、10年和6年刑期,而且在服刑期满后将被驱逐出美国,此生恐怕再难踏上美国的土地。更有意味的是,案发后居然有位涉案同学的父亲试图贿赂受害人,想私下以金钱摆平此事,也被警方逮捕吃上官司。事情到此并没有完,该案的两名受害者还对施暴者们提请了民事赔偿诉讼,目前该案正在审理中。
    其实,校园欺凌不可避免,在世界各地的学校里都有,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但在怎么预防、教育、应对和惩治方面每个国家之间的差别就大了。
    以美国为例,美国学校在孩子5岁刚人学起就会开展反“校园欺凌”教育,除直接暴力行为外,老师还教育学生认知一些属于间接欺凌的“冷暴力”行为,包括语言攻击(辱骂、嘲笑、威胁)、群体孤立、散布谣言、羞辱戏弄、网络欺凌和骚扰等,老师会告诉孩子们遇到欺凌应怎么办,也会警示若欺凌别人后会有什么后果,让被欺凌和可能欺凌的孩子们都知道怎么去应对和可能的惩罚。除了教育学生外,学校还加强预防和监管,公立小学手册上就公布有郡学校署对校园欺凌的处理程序,其中详细规定了校长在收到欺凌报告后必须马上启动调查,调查期间必须给受欺凌的学生配备心理专家疏导,两周内给出调查报告,家长若对调查结果不满可继续向州教育署申诉,也可直接提请民事诉讼等。
    美国是最早开始研究校园欺凌问题的国家之一,从六十多年前起就开始研究相关现象和问题,寻找解决策略,并从法律层面给出可靠的依据和保障。其中1994年国会通过的《学校安全法案》和《学校禁枪法案》就是两项非常重要的法案,前者规定联邦政府每年需拨专款用于地方学区以帮助学区实现安全管理,而后者配合规定了联邦拨款的申请条件,要求学校对持有武器和违反法律的学生实施停学一年的惩罚,同时学校执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领取联邦政府的援助资金等。如今,美国防控校园欺凌的学校安全法律已相当完善,包括从禁枪、风险评估、联邦拨款到公开学校安全状况,由政府和学校共同承担安全管理的责任等。
    相比美国法律对校园欺凌的严厉,目前中国法律对施暴孩子的行为要包容的多,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过轻。按目前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不满14周岁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或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应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所以一旦校园欺凌发生,只能由学校和家长解决,但学校又缺乏有效的惩戒方式,有时当事人甚至能用钱来摆平。难怪在美国被判入狱后一位留学生的父亲在面对纽约时报采访时,会认为在美国违法的“校园欺凌”只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打完气就消了,他还抱怨美国法律对孩子判得太重,是对美国法律不了解而输了官司等。这一反应不过是国内目前对校园欺凌现象整体缺乏重视的一个缩影而已。
    5.某高校两个班级的女学生发生冲突,原本前去调解的张老师却因直接参与斗殴而被辞退,这条新闻引来不少关注,很多网友认为对老师的处罚过重,并因此担心从此再无老师面对突发事件时勇于承担责任。
    老师受到如此重罚是否有失公允,引起了多方争议。
    “只想说,老师的管教也是很难的,辞退处罚太严重了!”网友A就表示:“虽然看起来是不对,可是当时的情况很混乱,不参与也无法制止!”网友普遍认为张老师是一位很负责的老师,对张老师的行为表示理解,并认为张老师在自己的学生受到欺凌时挺身而出的勇气值得肯定,其盛怒之下的行为失当也无可厚非。有网友就表示:“这班主任护自己的学生再正常不过!就像父母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可以理解!”“我相信谁都会期望有这样的老师,保护自己的学生。”网评中不乏对老师的同情和支持,并认为老师在调解不成反而遭学生恶言相向的情况下,其做法维护了自己的正当权益:“我是一名学牛,我表示支持老师。”
    但也有少数网友表示:“老师,你是调解的,忘记了你的职责。”身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以身作则。如果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还如何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榜样?网友B认为:“对方也是学生呀,老师帮学生打学生是个什么道理?”
    还有网友担心对张老师的处罚会导致更多的老师在遇到类似事件时,因害怕承担责任袖手旁观。网友C就说:“这样搞下去,还有谁愿意做老师,还有哪个老师愿意管学生。”有网友表示,学校仅仅开除老师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一个老师的离开也无法保证此类事件不会再次发生;“根本在于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好。否则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明目张胆约架。解雇了老师只是治标不治本,谁知道日后有没有第二个第三个张老师。”
    与认为对老师的处罚过重相比,许多网友认为学校对于学生被记过和处分的惩罚手段过轻:“那些学生也太猖獗了,当着老师的面都敢打同学,做到对老师的尊重了吗?”学生对张老师的围攻和辱骂让不少网友为张老师打抱不平:“现在的学生还把老师放在眼里吗?”网友D认为,主动挑衅还当着老师面先动手打人,出现问题不管教犯错学生总是把责任推老师身上,才会有那么多肆无忌惮的学生。也有网友认为,辞退老师只是暂时掩盖了当前的矛盾,校园暴力的滋生土壤并没有被铲除。网友E表示:“校园暴力在校方这种做法下,还会不断上演,愈演愈烈。”
    6.对于什么是校园欺凌,普通人知道的并不多。在某问答社区上,有一个题为“校园欺凌可以有多严重”的帖子,截至5月24日有42万次浏览,3294人关注,收获了679个回答。发帖者认为,“校园欺凌不就是互相打来打去的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小题大做?”
    从2015年开始,教授G及其研究团队认真对国内校园欺凌事件进行研究。他看了很多欺凌视频,其中一个视频相当惊悚:一个欺凌者将一个空心砖举过头顶,用助跑的方式砸向被欺凌者的头部。教授G说:“周围其实还有实心的大石头,可见欺凌者并不是想要杀人,他用更激烈和夸张的方式欺凌同学,是因为网络视频这样的传播途径,使得部分欺凌者会有表演的倾向。”
    在那个“校园欺凌可以有多严重”的帖子里,有一个回复获得了七百多个点赞数,“站在桥上的人不会明白桥底溺水的人有多痛苦。”在北京做平面设计工作的小杨就是一个在“桥底溺水的人”。对于网络上频繁爆出的校园欺凌视频,小杨并不敢看,因为这会不断把她从安稳的现实生活中,拉回曾经的校园记忆里。
    27岁的小杨家在四川泸州的某个小镇上。小杨是外地人,口音难听,也不会玩本地小孩的游戏,加上学习成绩和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从小学到高中,班上总有四五个男生会欺负她,拳打脚踢,撕她的作业本,抢她的东西。“有时候日记也会被当众念出来。”小杨说:“他们欺负你,就像欺负小动物一样。”即便事情已经过去十多年了,小杨还会时常陷入愤怒和恐惧之中。
    在从教三十多年的一位中学老师看来,“比起肢体上的冲突,青春期的孩子因为隐私暴露而受到的自尊心创伤更严重。这种伤害对学生的性格和身心的影响是长远的。”
    研究者发现,围观者在欺凌事件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没有围观者的时候,欺凌事件的恶劣性质会下降,欺凌时间也会缩短。围观人数越多,欺凌者的快感和被欺凌者的痛苦也就越大。“校园欺凌并不是一个阶段性、地区性问题,而是一个长期以来世界性的客观存在的问题。”教授G认为,“这是个人在青春期要展现力量、争取权力和尊重,以及因为懵懂的情感不知如何处理等因素而产生的一种外在表现。”
    一些校园欺凌事件研究者发现,当以暴制暴成为解决欺凌的方法时,校园欺凌便难以休止。如果恰好学校没有反欺凌的氛围,老师没有及时为受害者主持公道,其他同学也不愿意帮助受害者时,那么受害者往往感觉孤立。
    事实上,学校老师在监管欺凌事件时也有自己的苦衷。校园欺凌事件经常发生在宿舍、厕所、楼梯拐角或上下学路上等隐蔽场所中,因而很难察觉。不少老师表示,他们一般只能靠观察或学生举报得知消息,加上被欺凌的小孩常常选择默默忍受,不会主动告诉老师,所以,欺凌现象难以及时发现。
    对于家长来说,无论自己的孩子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应该与老师充分交换意见。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定期培训教师和家长,提高他们辨识校园欺凌苗头的能力,以便将欺凌制止于萌芽阶段。
    专家I认为,校园欺凌问题的产生,是功利教育只关注知识教育,忽视学生除知识之外的生命教育、心理教育、法制和规则教育所产生的恶果,他主张,“应该让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7.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通知》指出,要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
   《通知》强调,各地各校要按照“学校自查、县级普查、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程序,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形成报告并逐级上报。
    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根据各地治理情况,组织督查组对各地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实地督查。
    作答要求
“给定资料3”中提到的“只有变成一个和加害者一样的施暴者,才能保护自己”引人深思,请你结合社会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认识深刻,内容充实,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根除校园暴力 拒绝以暴制暴 校园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本该是学生成长的乐园,近年来却沾染了暴戾之气,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而学生、学校和家长针对暴力行为没有良好的处理方式,导致“以暴制暴”倾向愈加严重,甚至有人认为“只有变成一个和加害者一样的施暴者,才能保护自己”。以暴制暴是校园暴力的恶劣衍生品,根除校园暴力,必须拒绝以暴制暴。 “以暴制暴”本质是暴力行为,不仅无法根除校园暴力反而助长暴力风气。校园暴力行为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在求助无门的情况下,被施暴者除了沉默以对之外,往往只能选择暴力回击,但是其行为无法改变其暴力行为的本质,甚至会加重暴力行为的恶劣影响。其结果是不断增强校园的暴力氛围。破坏和谐的校园环境,对于学校的管理产生阻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以暴制暴”的初衷是抵抗校园暴力,但是却很难起到作用,在许多情况下“以暴制暴”会形成恶性暴力循环。以暴力的方式回击校园暴力问题。有人说这是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可是金庸先生创建的武功招式是习得对方的长处,其后进行恰当的回击。最终提升自己,而“以暴制暴”的行为习得的却是对方的恶劣之处,结果看似获得表面的胜利,实则是在校园暴力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以暴制暴”现象折射出了我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以及不良的社会风气。校园暴力现象同校园的育人理念相背离,是校园里的不和谐因素,“以暴制暴”更是校园教育失衡的表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孔子“以直报怨”的处事之道,校园中却贯彻“以暴制暴”的行为理念,这是由于教育偏抓成绩一头,素质教育在有些地方并没有落实。健全的教育不仅丰富学生知识,而且熏陶学生品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人格。同时,“以暴制暴”也折射了社会的不良风气。青少年的自我认识、人格均处于成长期,其行为模式多效仿自成人,再加上自我辨别和约束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审视社会在面对校园暴力和“以暴制暴”的反应,可以看到:学生遭受校园暴力后,往往得到的讯息是“打回去”;学生在“以暴制暴”抵抗校园暴力后,往往得到的讯息是“做得好”。这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氛围在“以暴制暴”事件中时常扮演推动者的角色。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引导下。“以暴制暴”自然愈演愈烈。“ 只有变成一个和加害者一样的施暴者,才能保护自己。”这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发出的无奈叹息,也是教育缺陷和社会弊端的显现。根除校园暴力刻不容缓,必须建立健全治理机制。培养学生面对暴力行为的处理能力,拒绝“以暴制暴”,根除校园暴力,从而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Cbu3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