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4翻译硕士】 近年来,人们对儿童“读经”有不同意见。提倡者认为:经典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东西,背诵经典,能够体会声韵之美,涵养气质,塑造人格。反对者认为:读经是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初衷是为了孩子好,但结果却害了孩子。请以“儿童‘

admin2016-06-17  38

问题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4翻译硕士】
近年来,人们对儿童“读经”有不同意见。提倡者认为:经典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东西,背诵经典,能够体会声韵之美,涵养气质,塑造人格。反对者认为:读经是儿童教育中的南辕北辙,初衷是为了孩子好,但结果却害了孩子。请以“儿童‘读经’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书写工整
2.不少于800字

选项

答案 儿童“读经”之我见 “经”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彼时礼崩乐坏,各种流派各种学说纷纷产生,比如有儒、道、法、墨、名、农等各派,“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在现代条件下,它未尝不可完成其华丽的转身。那么,现代人读经也未尝不可。 那么读经对于现代人而言具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从中国名人读经来看它对启蒙教育的意义。 萧公权先生回忆幼时即熟读四书,后来又在老师的指点下取巧性地涉猎了十二三经,虽然称不上精通,但是少年时的这些经历为他后来能写出那部经典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储备了丰厚的养料。而国学大师钱穆七岁时便诵读《大学》《孟子》,九岁时曾随父亲到鸦片馆演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形象生动,颇受好评。”早期的私塾教育,为他日后对经、史、子、集的研习与倾向中国史地的研究奠立良好基础。 这样的事例是大多数五四学人的共同经历,他们少年时接受私塾教育,后来接受西学,一方面他们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另一方面又学到了西学的精髓,东西方的融会贯通造就出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师。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五四中主张对文化进行变革的闯将们也都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根底,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等人,正因如此,他们掀翻孔家店时才能找准命门,但晚年他们大多选择了向传统回归,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从这些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无论是曾经试图打倒它的人还是普罗大众来讲其实都意味着“根”,无论走多远最终还是要落叶归“根”。而支撑这个“根”的就是“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有学习它的必要。作为我们这个社会未来主宰的小学生们,读它就显得尤为重要。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经”在历史上好坏作用都有,但是从大的方面来看,正是由于它的维系,我们民族才能创造出五千年绵延不绝的独特的中华文明;从小的方面来看,它在造就人才上也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因此,应该说好的作用是主要的,只要我们能摒弃糟粕,撷取精华,那么读一读经,特别是让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从小接触祖国的传统文化,对他们自身修养的提高、对培养学贯中西的大师、对中华文化的延续都是有好处的。

解析 (一)材料分析
材料根据2007年4月在广州,台湾学者王财贵,以“全球读经推广第一人”的身份向国学爱好者“授经”。他认为“小学语文课本都是垃圾,你的小孩成不了天才,就是因为你没有教他听古乐、诵古书”。这一事件推敲而来,就读经这一现象,让我们分析儿童读经是否对孩子有利。我们可以围绕近年来的“汉语热现象”对题目进行论述。
(二)名人名言
1.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2.子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3.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
4.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6.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8.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0.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1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7.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18.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19.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20.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
2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2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23.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24.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26.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答宾戏》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2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30.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三)具体案例
1.萧公权先生回忆幼时即熟读四书,后来又在老师的指点下取巧性地涉猎了十三经,虽然称不上精通,但是少年时的这些经历为他后来能写出那部经典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储备了丰厚的养料。
2.国学大师钱穆七岁时便诵读《大学》《孟子》,九岁时曾随父亲到鸦片馆演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一节,形象生动,颇受好评。早期的私塾教育,为他日后对经、史、子、集的研习与倾向中国史地的研究奠立良好基础。
3.钱钟书更是学界奇人,他照相机式的记忆不仅把中国的经典记得滚瓜烂熟,而且把西方的典故也倒背如流,其代表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书中征引的广博、分析的精妙也得益于其对传统文化的烂熟。
4.历史学家蒋廷黻也回忆说《三字经》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大纲,不仅教会人们勿染恶习,而且其中也蕴含了一定的史地知识,同时儿时的诵习也有助于培养理解文句的习惯。
5.年轻拳师的国学梦:家中开私塾免费教孩子“读经”,今年才28岁的沈晓徐家住余杭塘栖镇,走进位于周家坝村的这幢三层民居,一股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二楼客厅的显眼位置挂着一幅孔子像,一楼、二楼的两个“教室”里,摆满了各种古籍和教学用书,而其他房间的墙上也贴了不少字画。
接触国学,是在8年前。当时年轻的沈晓徐跟几个朋友聊到了《老子》,有人说,如果能把《老子》背下来,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虽然最后断断续续地并没有把《老子》背完,但沈晓徐心里从此多了一个“国学梦”,只要是亲近圣贤,即使死记硬背,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果有人不信,可以把《论语》读上100遍,肯定能感受到其中的快乐,这点我敢保证。
6.成都市青羊区在国学教育工作中提出了双融入双结合的指导思想,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让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目前当地教育部门正实施熟读十部经典、背诵百首古典诗词和知晓千个成语计划,而日明一礼、日正一行、日学一语与日行一善正成为孩子们的行为准则。
7.“国学论坛”首次开讲,1954年毕业于人大哲学系的庞朴先生,成为“国学论坛”的首位演讲者,他的讲题为《谈“无”说”玄”》。
8.如今,“国学”炙手可热,越来越多的后EMBA们、大中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怀着一颗虔诚敬畏之心走进国学班。据说,“国学概论”“《四书》精读”这一类国学课程的学费,一年制的周末班需要三万多元,每月集中授课,一年算下来只上二十四天的课,平均一天课收费1250元……
(四)范文评价
真题范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题干中规定了标题为“儿童‘读经’之我见”,针对材料中截然不同的观点,作者提出了自己对儿童“读经”的独特见解。文章开篇解释“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包含的不同内在价值,儒家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文章主体部分通过对经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经书与中国启蒙教育的关系来阐述现代社会儿童读经书的必要性。文章结尾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话明确自己的观点,表明在“国学热”的环境下,复兴传统文化需要年轻一代人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文章的观点新颖,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结构清晰明了,以充分的材料论证传统经书的重要性,表达流畅,悦人耳目。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8uc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