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何为宏观审慎政策?何为货币政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admin2019-08-12  29

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何为宏观审慎政策?何为货币政策?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选项

答案(1)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总量及利率等变量的政策措施的总称。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产生于信用货币时代,此时货币当局才逐步具备调节信用货币数量与价格来影响实体经济运行的能力。近三十年来,出于增强政策规则性和透明度的考虑,主流货币政策框架主要围绕单一目标(CPI稳定)和单一工具(政策利率)发展。 但以CPI为锚的货币政策框架也存在缺陷,即使CPI较为稳定.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波动也可能很大。此次危机以来,各国认识到价格稳定并不保证金融稳定,中央银行仅借助利率工具难以有效维护金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还容易纵容资产泡沫,积聚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传统金融监管以微观审慎监管为核心,关注微观个体的稳健,但个体稳健并不意味着整体稳健。由此可见,在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之间存在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空白,这也成为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危机后主要经济体开始着手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强化中央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职能,以便更直接、更有针对性地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宏观审慎政策本质上采用的是宏观、逆周期、跨市场的视角,实行自上而下的衡量方法,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主要目标,着力于减缓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染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造成的冲击。比较而言,货币政策主要以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而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以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货币政策主要用于调节总需求,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更多针对加杠杆行为;货币政策以利率等作为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调整资本要求、杠杆水平、首付比等;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信贷、汇率等进行传导,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更多影响资产价格,通过资产价格渠道进行传导。 (2)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充分协调 一是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促进。之所以需要宏观审慎政策来补充货币政策,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货币政策主要以CPI稳定为目标,但若CPI指标本身出现偏差,就可能导致货币政策出现系统性偏差;二是不同市场和经济主体之间差异很大,在部分市场还比较冷的同时有的市场可能已经过热了,作为总量调节工具的货币政策难以完全兼顾不同的市场和主体;三是部分金融市场容易加杠杆(如房地产金融市场),且具有“买涨不买跌”的特征,这就使利率等价格调节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很容易出现顺周期波动和超调.因此就需要宏观审慎政策对杠杆水平进行逆周期的调节。可见,宏观审慎政策能够作为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来减轻货币政策的负担,促进传导,强化效果。对杠杆水平进行逆周期调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资产价格和收益水平,进而影响金融系统行为,改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力度和结果。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方向一致,相互促进。经济萧条时,降息与适度放松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经济复苏;经济过热时,加息与适度收紧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应对通胀。两者的有序协调有利于促进传导效应、强化政策效果。 二是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可以相互制约。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不少共性,比如说都具有宏观的和逆周期调节的特征,但两者在目标、工具、传导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在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环境下,两者的作用方向有可能会不同,甚至出现相互制约。比如,当经济萧条时,实施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措施并不一定能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反而可能会加剧杠杆炒作和资产泡沫,不利于控制加杠杆行为;当经济过热时,如果杠杆率已经很高,实施加息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措施又可能会刺破泡沫,导致过快地去杠杆,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三是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作用的核心,体现在物价与资产价格的互动关系上。货币政策主要是盯物价稳定,但即使物价基本稳定,资产价格的波动也可能很大,价格稳定并不能保证金融稳定,反过来看金融体系是否稳定又可能最终影响到物价的稳定。比较来看,货币政策主要是维护币值稳定,而宏观审慎政策主要维护金融稳定,而这会进一步体现在物价与资产价格的互动关系上。以往的主流认识认为中央银行不需要关注资产价格,但现实中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最终还是会对物价和经济产生明显的冲击,这也正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央行在传统货币政策职能之外更加重视金融稳定的原因。宏观审慎政策的引入恰恰为央行提供了通过逆周期调节杠杆影响资产价格进而维护金融稳定的能力,因此需要两者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7xkU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