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时限:建议阅读给定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1-01-08  19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时限:建议阅读给定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新年伊始,又到了一年一度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高峰。虽然全国就业形势整体回暖,但由于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就业竞争仍十分激烈。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需就业人数依然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后,另一隐忧更加刺痛着社会的神经,这便是就业陷阱。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就业心切的心理,在招聘时编织美丽的谎言引其上钩,从中牟利。智联招聘等网站曾经作过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大学毕业生就遭遇过就业陷阱。
   “我是应聘经理助理,为什么变成业务员了呢?”中山大学应届毕业生吴春向记者讲述了她的遭遇。前几天,吴春在人才市场看到广州某传媒公司招聘经理助理的信息,月薪1800元,对工作经验没什么要求,唯一要求是大专以上学历。
   吴春报名后被告知,无需面试三天后直接接受培训。当吴春三天后赶到培训现场时,发现前来培训的有二三十人。再三询问下,吴春才知道“经理助理”变成了业务员,主要销售保险和保健品,工资待遇是一个月800元。
   北京某学院网络编辑方向的应届毕业生刘军也有相似的经历。2009年11月,刘军接到一家自称是太平人寿保险公司的电话,被告知已被录取为“储备经理人”。刘军在兴奋之余不免纳闷,自己从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他们怎么会知道自己的电话?但刘军还是兴冲冲地来到该公司。原来该公司从某招聘网站上的公开资料里“选”中了他,而所谓预先被录取的职位“储备经理人”则被换成了“理财专员”。经过一番咨询后,他才明白公司要招的是保险业务员。刘军所学的专业是网络编辑,而不善言谈的他竟然被业务经理夸成了“他见过的最适合做保险的毕业生,不做保险将会是终身遗憾!”
   “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刘军说,这种遭遇在他的同学中并不少见。
   “防止就业欺骗,最根本的问题是大学生要自强,应有识别能力。”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一直关注大学生就业,他认为,全社会也应该创造条件,让大学生了解社会,能在大学期间更多参与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提前认识社会尤其是就业市场。
   2.在2009年激烈残酷的就业市场上,学子就业中出现了新动向,为大学毕业生指明了新方向。
   考研、考公务员热度不减
   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考人数再度攀升,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报考人数创历年新高。应届本科毕业生依然是考研“主力军”,就业难则成为众学子报考研究生的主因。
   这边公务员招考一样“红火”。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又创下了历年报考人数的新高,104万人报名角逐1.5万个公务员职位,招录比例已提高至69比1,竞争最为激烈的职位超过了4200比1。
   网友戏称:“读研和考公务员是大学生逃避就业的常用‘伎俩’。”话虽难听,不过通过考研、考公务员延迟就业确实是许多大学生默认的事实。
   创业经历“九死一生”
   国家号召“以创业带动就业”,政府开设绿色通道,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一场青年创业风潮盛行中国。大学生蠢蠢欲动谈创业,而实际付诸实践的人并不多;在仅有的创业实践学生中,大多又以失败而告终。全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其中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只有这5%中的4%,广东成功率只有1%,全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也只占这5%中的3%。
   携笔从戎进军营
   2009年,教育部、财政部、解放军总参谋部等部门为了吸引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采取了“空前力度”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如果应征人伍,每人最多可获2.4万元国家补偿,用于补偿相应学费或代偿助学贷款。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应征入伍相当于免费上大学。许多大学生跃跃欲试,截止到2009年9月1日,约有13万毕业生报名登记。
   扎根基层,大学生“村官”成热门
   根据2009年4月份统计的数据,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人数已达到13万人。大学生当村官在2009年也表现得格外“热”,成千上万满怀激情的高校毕业生踊跃报名参加“村官”选聘,一些地方出现了十几名甚至上百名毕业生竞聘一个“村官”岗位的现象。一方面出于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毕业生正在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基层一线,把理想植根于现实的沃土。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一项调查显示,有43%的人在忧虑“任职期满后的去处”。2009年12月北京首批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卸任,就业率高达九成。在大学生“村官”双选会上,近10家银行紧急跟进,抢招大学生“村官”,这也给应聘大学生村官的学子带来信心。
   3.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又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即学即用的技校培训PK“华而不实”的大学教育,学子们心寒之余,不得不“识时务者为俊杰”,纷纷加入“回炉”培训的行列。
   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一些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
   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放射光芒。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解释这一“反常”现象时说:“技校、职校不可能替代大学教育,当大学毕业生纷纷回潮读技校寻找就业出路时,拷问的不仅是教育体制,更深刻折射出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完善导致一些重要产业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社会上需要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白领岗位不足。”
   挣扎在职场中的大学生千辛万苦找到工作,还来不及庆幸自己拿到了众人相传的2000元薪酬的市场价,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统计数据又一次刺伤了学子们脆弱的心灵。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社科院的这一统计也许是无心之举,可已经觉得备受歧视的大学生这下似乎又被揭了伤疤。媒体上沸沸扬扬地炒着“大学生与农民工同酬”,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所长蔡昉也表示:“部分青年农民工进入劳动力市场较早,积累了经验技能,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可能会与刚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就业竞争关系。”
   4.毕业于河北科技大学的小梁叙述了她毕业半年多的求职经历:首次拒绝她的是一家科研院所,当时她从报纸上看到了招聘启事,自己的学历、专业、年龄等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结果打电话一询问,对方说做实验经常要上夜班,不招女性;第二次找到一所私立学校,一进门对方就说只要男老师,因为“女生太麻烦了”;接下来的几个单位都对女性做了种种限制。一次次碰壁后,小梁说,她准备和父母商量先考研!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夏教授说:“我带的研究生中,很多是像小梁这种情况,还有些硕士也是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继续读博。”考了研就好找工作了吗?刚满32岁的王女士四年前为了深造,辞去了一份待遇相当优厚的工作,但是研究生毕业后却发现找工作又成了难题。到任何一家单位,招聘人员都会转着弯地询问:结婚了吗?两年内有无生育打算?虽然她信誓旦旦地保证以工作为重,但最后还是被“客气”地拒之门外。调查中记者发现,在服务行业,女性的机会还能与男性均等;在专业技术领域,女性的就业压力最大。
   5.当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拿着个人简历奔走于大小招聘会时,也有一些女大学生悄悄地走进了婚介所,希望通过婚介所找到一位“成功人士”定下终身。日前,在合肥举办的一场白领征婚交友会上,一名合肥工业大学大四女生在母亲的陪同下,到现场“物色”男友,该女生有些羞涩,其母倒是落落大方。母亲告诉记者,她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现在就业压力大,女儿毕业后要找一份好工作不容易,所以想给她提前找个理想的男友,男方最好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样女儿以后生活轻松,做父母的也安心。
   在女大学生登记的材料里,大多有这样的字眼:“本科以上,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有房子,事业有成”的“成功男士”,年龄一般要求对方长自己3岁以上。
   记者采访发现,以前只在社会上流传的“嫁个好老公,少奋斗20年”及“嫁个有钱人”等口号,现在已成为一些女大学生的共识。一些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让部分女大学生变得更为“现实”。大学校园里甚至流行着“男靠家,女靠嫁”的说法。一些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甚至将婚姻视为就业的一条捷径,戏称为“曲线就业”。
   6.武汉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小程只要看到招聘企业有招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名额就投简历,“网撒得大,机会才多嘛!”一些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不清楚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盲目找工作。小朱是该校营销系的毕业生,别人跑招聘会,网上投简历,忙得不亦乐乎,他却迟迟不肯出手。因为他的座右铭是“非外企不进,非沿海不去,非高薪不拿”。
   美的、TCL等公司日前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招聘会,吸引了不少毕业生。一些毕业生在简历上大做文章,把自己包装成“顶级高材生”,一位学生甚至大言不惭地说:“简历不作假,典型一大傻。”小吴是某大学管理学院毕业生,他的简历中社会实践一栏让人觉得很有“分量”:4年大学从未间断过校外兼职工作,先后在快餐店、广告公司做业务员,此外,长期从事家教工作。大学4年自食其力,是人格和经济走向独立的4年。但据同学介绍,他仅大一做过家教,剩余时间除了泡网吧就是打球。
   7.上海财经大学应届毕业生徐X自称是一个典型的“信息强迫症”患者,自从投出第一份简历起,他就保持手机24小时开机,漏接招聘单位的面试电话成为他最担心的事情。每次参加招聘会回来,徐X就习惯性地竖起耳朵捕捉任何类型的电话铃声,“如果没有接到面试电话,损失就大了,毕竟招聘单位不少你一个,还有那么多学生削尖了脑袋,争一个面试机会啊。”因此,即使在洗澡时,徐×都会把手机放到能听见铃声的地方。
   邮箱也是一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地方,徐×和他的同学们每天查看邮箱,少则两次,多则七八回,每次看到新邮件,心跳就开始加快。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张老师告诉记者,自2004年起,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学生关于就业方面的咨询量比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以往的5%陡然上升到20%。他认为,在未来两年内,这个量还会继续增加,有可能达到30%左右。
   这两年,就业的专业限制越来越低,不少大学毕业生感觉到,任何就业信息都可能与自己相关,于是无从选择的受挫感油然而生。张老师对此分析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够明确是造成这种心理不适的主要原因之一。
   8.山东省某高校研究生孟×告诉记者,他是学化学的,当时因为专业不是很好,不少同学都没有顺利地找到工作,光他认识的没找到工作的同学至少有20%。但最后校方公布的就业率却高达91%,“真让我大跌眼镜”。
   “就业率怎么统计是很有学问的。”山东省某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告诉记者,之所以能计算出这么高的就业率,是因为目前就业率的计算公式比较宽泛,其公式是:就业率一(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而学校在统计时,既包括签订正式就业协议和应聘协议的,也包括出国留学的,这样一来,比例自然就高了。山东省某艺术类院校的宣传部长则告诉记者,由于学艺术的学生不少选择了单干,为此学校颇为头疼:如果只统计实际就业人数,这样的就业率不但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和排名,来年的招生也成了问题。
   据了解,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统计数字上动脑筋,甚至公然暗示学生: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能拿来一张拟接收意向书即算作就业。据了解,有的高校为了保证高就业率,就推荐学生和一些定点的单位签约,一签就是上百,等统计数据上报以后再统一辞掉,其间既不上班也不发什么工资,完全就是挂个空名。
   采访中,教育界人士指出,现有的就业率统计排行对高校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并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更不能作为评判高校开设专业的“硬杠杠”。就高校而言,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于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就业率才会自然而然地逐步提高。
   9.2010年4月17日,广西举行2010年广西高校毕业生春季“双选会”。但招聘现场的“求职”“招人”不平衡却凸显出结构性就业难的现状。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一些用人单位摊位前应聘者排着长队等候投简历,一些用人单位摊位前却门可罗雀。针对这一现状,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主任高玉广认为,毕业生应当理性选择就业岗位。
   据高玉广介绍,2010年广西高校毕业生约14万人,较上年增加1万多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同时,“结构性就业难”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有2600多名毕业生,目前已有超过八成毕业生有了就业意向。招生就业处的刘莉老师表示,当前建筑工程较多,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毕业生自然比较抢手。同时作为职业技术类的毕业生对自己工作的定位比较明确,就业相较本科生更容易。
   而对于几年前的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用人单位需求较少。前来参加招聘会的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杨娜告诉记者:“今天已经投了三份简历,但竞争的人挺多,希望渺茫。”杨娜表示,由于专业对口的工作难找,将转而找非所学专业的其他工作。
   广西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的黄佳欣则做好了两手准备,她将简历投到了一个贫困县的中学。“由于工作难找,所以可以先到条件艰苦的地方积累一些经验。”黄佳欣说。
   毕业生“求职难”,一些求职单位却“招人难”。南宁锦虹棉纺有限责任公司准备招聘5名纺织工程管理人员和3名电工,但半天只收到两份简历。公司人力资源部练钢认为,由于纺织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同时,被认为是冷门的纺织专业在高校招生量少也使得公司“招人难”。
   10.石磊是太原师范学院的应届毕业生。2008年10月,他通过了一家网络企业的面试。但这家公司告诉他,需要试用3个月才能决定是否最终聘用。为了求职成功,在随后的3个月里,石磊起早摸黑地工作,期间,这家公司负责人频频向他表示,表现好就可以留下来,这使得石磊更加努力工作。然而,年关将近,就在石磊满心期待地签完协议回家过年时,却被告知无法签约。
   “这三个月我付出了许多努力不说,单是招聘会我就错过了不知道几个,机会成本太大了,这三个月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石磊说。
   石磊的经历并不是个案。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当前就业市场中存在的诸如此类的“试用而不录用”“用而不聘”的现象,正成为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梦魇”。
   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山西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宏林告诉记者,近年来,一些用人单位抓住大学生急于就业的心理,以“试用”为名大量招进大学生,而最终录用的却寥寥无几。
   “不久前,一家股份制银行在山西大学要了60多名学生试用,结果签了就业协议的只有三四个。”陈宏林说,银行是“试用不录用”的典型代表,一些银行每年都打着试用的旗号过来要一批人,推销信用卡等业务,学生们辛苦干了半年后,说不要就不要了。
   山西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献忠说,很多企业常年都在招聘,之所以是常年招聘,就是因为光试用不录用,把大学生当成周期轮换的廉价劳动方,恶意廉价使用大量大学生,使用一段时间后,采取种种理由解聘学生,或者增加劳动量、减少待遇,让学生主动辞职。这部分用人单位以企业为主,民企居多,但也不乏一些知名企业、银行。
   民盟山西省委社会服务部部长康国强近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专题调研。他说,利用“试用期”廉价使用大学生劳动力的现象在山西企业用人单位中较为普遍,这种现象让大学生有付出没回报,不仅耽误了他们找工作的宝贵时间,而且使大学生的求职信心受挫,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造成较大影响。
   11.大学生“零薪就业”表明许多大学生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面对现实、降低自身的期望值,从这方面来讲也许是一个好现象。但是,“零薪就业”并不是一个理性行动,实为下策。无论是家庭富裕者还是家庭贫寒者,每个家庭为十数年寒窗苦读的大学生付出的人才“生产成本”都是巨大的。可能对于家庭富裕者,半年或者一年没有工资算不上什么,可对于那些期望孩子毕业后能补贴家用偿还读书债务的家庭来说,半年或者一年的工资并不是个小数目。对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来说,它更看重的还是个人的能力。“零薪就业”一方面加剧了人才市场竞争的紧张度,另一方面也不能使求职者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想要通过“零薪就业”来增加竞争筹码的大学生们,一定要慎重考虑了。
根据给定材料,试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要求:分条叙述。字数300字左右。

选项

答案高校的因素。高校课程设计与专业设计远远落后于市场所需知识,并且,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是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另外,高校就业指导停留在浅层次,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要求。 (2) 用人单位的因素。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或存在欺骗行为,或过于看重毕业生的经验,这样使得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被拒之门外,这无疑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 毕业生的因素。 ①高校学生花在专业学习上的时间在减少,学习质量难以保证;巨额的学费压得贫困生喘不过气来,贫困生只好通过各种方式来赚钱,花在勤工俭学上的时间在增多。 ②不正确的就业观念也是导致就业难的因素之一。大学生对就业单位期望值过高,都想到大城市就业,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7el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