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近年来,福建通过加大投入,夯实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构建网

admin2012-03-19  32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近年来,福建通过加大投入,夯实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构建网络,拓宽农民群众视野;建立队伍,长效推动文化建设;文化下乡,重心下移贴近基层等行之有效的手段,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一股清新的文化之风,轻拂着八闽新农村。
   罗源县中房镇的农民在忙完活之后,有个好去处——镇文化站。站里有图书室,有电脑,可以看书,可以娱乐,也可以上网了解农业科技信息。
   2007年以来,福建省每年安排资金3750万元,用于新建和改扩建500个无站址和建筑面积50平方米以下的乡镇文化站。其中,省级资金计划投入1.5亿元。截至日前,已下拨资金约7500万元,用于263个新建和改扩建项目。
   另外,福建省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建立4585家“农家书屋”,由省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资助。2007年9月,首家“农家书屋”在闽侯县尚干镇洋中村挂牌,至2008年10月底,全省已建成约1400家。
   “十五”期间,全省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达4.3亿元,占全省文化事业投入的27.22%,促进了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到2007年,全省乡镇有文化站934个,万余个村文化中心、农民读书社、书吧、文化俱乐部等。
   2.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前我国的农村文化建设普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是整个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较为普遍,忽视文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文化体制机制不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市场不健全缺乏有效管理,由此所导致的农民文化、科技水平低下及思想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闭塞、落后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用先进文化培育和塑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全面建设小康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观念保障,不断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可以说,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重要支柱,没有文化的发展,没有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优化,就不可能取得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级党政组织必须将文化建设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农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3.在5天时间里,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的“希望之光”团队,在衢州社阳乡大公村发现,乡村文化令外来人叹为观止,却正在失去本村年轻人的关注。
   “在感叹文化经典多彩的同时,害怕和不安也深深地困扰了我们,特别是在大公村的调研。”“希望之光”队员说,他们来到衢州龙游两个参赛村——大公村和下童村,发现“滚花龙”、“脱节龙”、“断头龙”、“硬头狮子”、“清明花灯”,还有湖镇独有的“下童村小脚灯”等坐唱班里,二胡、笛子、月琴、金钹……十八般兵器一应俱全,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乡土艺术家都是“多面手”,随手拿起个乐器,曲子就应声而来。而在浙江文艺之乡——龙游湖镇,76个行政村中,竟有64支民间文艺队伍,参加演出的农民达2218人。
   然而“希望之光”团队在他们的实践博客中点出了一些担忧:
   我们看到农村文化的前景堪忧,在年轻人中缺少热爱,更别说有人愿意学习继承了。
   比如说“下童村小脚灯”坐唱班的“首吹”今年刚过世,村里却无人能顶上,结果每次出去演出都只能由湖镇文化站吕站长临时顶上,但村里也实在找不到解决办法。
   另外,村民的文化传承意识也不高,他们不能深刻体会到这些表演对于他们自身的重大意义。他们只是因为觉得有意思或者村里需要而表演,几乎可以说是纯粹为了表演而表演。
   面对文化断层问题,他们也相当坦然。我们在社阳乡大公村采访制灯高手叶爷爷时,他就认为“我只是闲来有空才制灯,年轻人不爱这个,不愿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年轻人学习工艺文化的意识不够强烈。平日,大公村里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有志向、勤劳一点的年轻人都出村学习、创业或打工去了,村里“清明灯”一年不如一年。其次,有手艺的老年人传承工艺文化的意识薄弱。在村书记的引导下,我们采访了仅存的几位制灯高手。当问到他们有没有将手艺教给别人时,他们的回答相当一致:有人来问的时候教教,没有特意去教别人。进一步问他们是否想过文化会没落,竟然得到的回答都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老人有一手绝活,可却没想过怎么传下去,慢慢地,就像很多已经失传的工艺一样,“清明灯”恐怕也难逃此劫吧!最后,政府也无具体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
   4.当前,农村一些地方的文化现状让人担忧。在偏远的农村山区,由于缺乏先进文化的引导,求神拜佛等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赌博斗殴等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得不到改观。文化发展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人们文明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也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导致农村文化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们思想认识上文化工作可有可无的误区却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有的乡镇领导认为“不抓粮食没饭吃,抓不抓文化不要紧”,把有限的财力全部用于经济建设项目上,无暇顾及文化工作,认为农村文化生活贫乏无关紧要。在这种观念的误导下,一些地方文化工作被忽略了,农民素质无法提高,各项事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需要文化,农村经济的发展更需要文化。农村基层党政组织应当用实际行动解决好农村文化工作“可有可无”的问题,把农民群众的物质、精神需要都放在第一位,同时抓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只有让党的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这块阵地,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
   5.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文化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农村文化建设面临五大困难亟待解决。
   ——农村文化投入仍然不足。2005年对农村文化共投入35.7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6.7%,对城市文化投入超过对农村投入比重的46.6%;全国财政直接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投入经费只有9.4亿元,每个农民一年仅能享受1.27元。
   ——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运转还存在较大困难。我国多数县农村文化机构运转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为基层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偏少、质量不高。有的省三分之二的图书馆全年没有购书费,文化馆站设备落后短缺。有的群众反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针对农民需要制作的资源很受欢迎,但当地网点太少或因网点工作人员不能提供技术指导,导致工程资源无法有效使用。
   ——农村文化队伍素质亟待提高。当前农村特别是乡镇文化工作队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乡镇撤消了文化站,没有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工作处于涣散状态。有的地方虽然保留了乡镇文化站机构,但人员素质状况不理想。
   ——农民自办文化发展有待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起步困难,基础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应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政府应在登记注册等方面给予方便,降低准入门槛,减免各种税收,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农村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依然不顺。文化站干部普遍以乡镇为主管理,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调配,文化站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不能交流,缺乏活力。乡镇文化站业务为综合性的,工作上应对多个部门,难以专心于文化工作。
   文化部表示,为解决这些问题,将一方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6.每年在新年或者重大节日前后,各地的送戏下乡、送演出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在全国各地的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热潮不断。每次演出都在农村引起轰动,特别是在农村的露天演出,上千人观看已不罕见,足见农民对文化之渴望。
   毋庸置疑,送演出下乡确实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但上至中直院团下到县级小团,各种级别的大小明星下到基层,演上几场就走了。演员们来了,给农民带来的是“见真人看明星”的满足,演员们走了,带走的是农民对下一次演出的期盼。
   蜻蜒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也不过是杯水车薪。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短暂的帮助,你送什么,农民就接收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尤其是对那些走出过家门、见过世面的年轻农民来说,送到乡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的一位冯姓青年农民告诉记者,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数都有出门打工的经历,已经适应了城市的文化生活。虽然现在回到了农村,但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已经与上一代人不同。他希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该重点把有着特殊经历的年轻人作为对象来考虑。
   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散布于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种”下去的文化火种,正日益影响和带动着农村文化的发展,农民不仅是农村文化的受惠者,更应该是农村文化的建设者。
   7.近几年农村人口大规模的“移民潮”使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融合,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如今,大多数农村家庭能用上电视,对电影、文工团的演出需求大大降低;同时,由于家庭与家族、宗族的关系日益松散,导致一些集体性强的文化活动正在消失。由于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基层农民看书难、读报难、看电影难、欣赏文艺演出更难,因而,农民自办文化应运而生,并且日益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的重要形式。
   我国有很多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他们常年活跃于田间地头,演出形式丰富多样,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活。许多表演团体从一个家庭、一根扁担、两只挑箱发展到现在拥有演职员的专业团体。他们常年深入基层,常年在外演出。他们正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8.在山西农村活跃着一种文化大院,以特有的方式满足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深受欢迎。像这样受群众欢迎的大院,充满着一定生机和活力。农民自办文化的热情很高、潜力很大,把这种热情和潜力调动发挥出来,将成为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的农民符光录,18年来单枪匹马,坚持不懈地在南阳13个县区宣传法律知识。他根据农村的真实事件,自编自演适合农民口味的节目,向农民宣传宪法、刑法、婚姻法、计划生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治安条例、殡葬管理办法和各种富民政策等。他的节目像刚刚从大田里挖出来,土得掉渣儿,却鲜活得如水洼里的泥鳅。“一人普法说唱团”成为深受当地农民喜爱的文艺形式,因看了他的演出,村民们主动解决的家庭矛盾不胜枚举。符光录本人也成了当地农民信赖的法律专家,仅他出面调解成功的民事纠纷就有80多起。当地的领导说,符光录和他的“一人普法说唱团”在提高当地农民的法制意识、建设文明乡风方面,功不可没。
   9.农村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还应适应农民观众的审美需求,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时,积极保护现有的、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不断整理民间艺术,培育民间文艺队伍,创新活动方式,搭建展示平台。充分利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节庆日和农民文化艺术节,组织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民俗风情展演和民间绝技表演及美术、书画、摄影展览等活动,使农民朋友在“农民演戏”“演农民戏”过程中活跃生活,陶冶情操,传承保护当地民间民俗文化。加强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规划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体系。比如结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给农村带旺人气,增加经济收入。积极推进特色文化产品业、农村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和优化升级。积极拓展演艺市场,增加经济效益。逐步将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真正做到将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给广大的农民带来精神和物质的实惠。
   源于民,唱于民,归根结底要办于民。政府应该把发展农村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开发。由政府规划跑龙套,宣传部门挂帅出点子,群众出资唱主角。在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新农村,政府应该与基层的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所属文化单位相结合,对当地的文化大院、农民书屋、民间剧团、个体放映队等民办文化,都不同程度地给予扶持和帮助,激发广大农民自办文化的热情,坚定他们办好农村文化的信念。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将文化建设与农民经济增收联系在一起,不仅仅是劳动力产业,还要加入更多的科技文化。当前,尽快改善农村文化队伍“青黄不接”的现状,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成为紧迫任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逐步配齐配强队伍,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指导,确保农村文化工作有人抓、有人做、有人管。
   10.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群众对如何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农村群众文化要有“位子”。当前,农村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丰富活跃,农民积极性非常高。但部分乡镇、村漠视文化工作,认为只要抓好稳定、计划生育等工作就行,对文化活动不关心,认为不是正事,使农村群众文化得不到重视,形成了农民群众“剃头匠挑子一头热”的怪现象。个别乡镇领导不仅不重视、不支持,还批评热心文化活动的村干部不务正业。建议乡镇、村把农民喜爱并渴望的文化与综治、计划生育等工作放在同等位置上予以高度重视,在每个行政村设一名文化专职或兼职干部,并把群众文化工作纳入基层领导干部考核。
   二是文化活动要有“场子”。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公共活动场所都分到农户,大部分村社无文化活动场所。农民排演节目,好天在庄院地头,冷天或雨天分散在农户家中,没有固定场地,不便于排演管理。建议乡镇、村规划调整部分场地用作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让农民群众在开展文化活动时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去处。
   三是开展活动要有“票子”。当前农民的文化需求空前高涨,特别是偏远乡村,农民朋友只要有饭吃饱,即使口袋无钱,也要开展活动。但买文化器具需要好几百元,农民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建议县、乡两级政府安排一定经费为村里购买一些群众文化活动需要的服装道具,对举办文化活动积极性高的村予以重点支持。
   四是创作演出要有“方子”。不少农民演员反映:大多数乡镇文化站干部忙于政府中心工作,对农村群众文化不闻不问。大部分农民演员从未得到县(市)、乡、村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辅导,节目都是自创自演,外出商业演出也是自己摸索,致使演出水平无法提高。建议文化、体育、旅游等部门,特别是乡镇文化站的干部多下基层指导,派专业人员对农民演员开展业务辅导,精心打造他们的节目,同时为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提供发挥才能的环境。
   五是文化商业运作要有“路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来自于基层的原生态文化很受外界欢迎。如定西市岷县的“洮岷花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民族民间文化还有一大批具有市场潜力的文艺品种和文艺人才,急需借助一个平台对外推介。建议各级政府、宣传文化旅游部门要多关注农村文化和农民演员,多为农村文化商业运作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使一部分有特色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节目,在满足群众自娱自乐的同时,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提升品位,推向市场,拓宽农民致富路子。
   11.浙江省临海市小芝镇罗上宅村马灯表演有着30多年的历史,曾经一度兴旺,但后来却一直处于沉寂状态。为丰富村民文化活动,2008年,该村在小芝镇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重新成立了马灯表演队。2008年元宵起,马灯表演队就走村串巷,足迹遍布了小芝的每一个行政村。马灯队不仅给广大村民们带来了欢乐,还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成为小芝镇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小芝镇以农村文化建设“一村一品”为载体,定期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结合“三下乡”活动和“3121”工程,每年播放露天电影约300场次,每村文化活动中心至少安排一台戏以上。积极创建文化先进村活动,在元旦、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了各类文娱活动,诸如小芝鼓亭、上宅马灯、舞龙等传统民间文艺表演,相声、歌曲、快板、广场排舞等文娱汇演,群众结合当前的政策形势自编自演,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大投入才有大发展,该镇先后完成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楼建设,同时投资15万元在镇政府对面的小芝溪岸建成一条长约250米的体育健身长廊,增加村民和各机关部门职工的活动场所。
   到目前为止,全镇已有29个村建立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村村配有健身路径、室内外乒乓桌、台球室、棋牌室、电视室以及图书室等场地,16个村建立了篮球场。
结合“给定资料2”,谈谈对文中“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和重要支柱”这一表述的理解。
   要求: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这句话意在指明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至关重要的地位。新农村建设旨在通过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而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观念保障,才能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自觉、主动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6il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