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课程名称】《海的百态》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海的百态》 【主要目标】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

admin2018-03-24  31

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对教学设计中的展开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课程名称】《海的百态》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教学内容】欣赏《海的百态》
    【主要目标】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作品对“海”的表现。(其他目标略)
    【教学过程片段】
    一、导入阶段(略)
    二、展开阶段:新课教学
    1.欣赏
    (1)观赏油画《九级浪》和浮世绘《神奈川冲浪里》。
    (2)师问:大海里的风景是怎样的?
    生答:有时安静,有时狂暴……
    (3)师:各种状态下的大海还可以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出来。
    聆听肖邦的钢琴练习曲Op.25 No.12,听赏德彪西的交响音画《大海》片段。
    (4)介绍作曲家。
    聆听《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片段。
    (5)讲解《大海》的创作背景——受到浮世绘的影响。
    2.编创
    (1)形体动作的编创练习全班分成5个小组,利用形体动作、表情神态等方式;根据《大海》的不同音响效果,在课上分组练习表现大海的不同状态;组内分角色扮演海浪、海鸥、风、船……
    (2)对白、旁白、配音的编创练习
    每组1人负责诵读旁白,如普希金的诗《大海》等;其他学生进行音效配音,如风声、海浪声等。
    (3)整体编创的练习与表演
    各组将上述两部分内容整合,进行编创排练,然后分组表演。
    三、小结(后略)

选项

答案这个课例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有一些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问题案例。 上述案例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些闪光点: (1)从教案来看,本课展开部分内容较为完整。 (2)教学内容在欣赏、编创上都有涉及;内容比较丰富,次序安排由浅入深、较为合理,抓住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 (3)在编创环节采用多种编创形式,全班分组练习等,学生实践的形式丰富.这些都体现新课程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基本理念,是本课设计的“闪光点”。 与此同时,课例中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在展开环节过于简单,聆听不够深入。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充分地聆听乐曲可以有效地把握乐曲,为探究做准备,课例中每一个乐曲只聆听了一次,不够充分。 (2)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并解决教学难点。例如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聆听和感受,体验不同音乐作品对“海”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对德彪西的《大海》和肖邦练习曲OP.25No.12一《大海》进行聆听,并没有对比分析不同音乐作品对于大海描写的不同。 (3)编创环节过于复杂,编创的选择过多,教学过程有些头重脚轻。 (4)展开阶段过于单一化,使得课堂气氛死板。 (5)没有体现师生评价。优秀的音乐课堂需要有效的师生互动来推进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师生评价,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该课例要建议教师丰富、充实欣赏环节,深入讲解知识点,完善评价体系,可以将自评、互评以及他评充分结合,围绕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安排教学,针对以上所存在的不足,具体给出的建议为: 首先,调整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在课程的展开环节,教师依然可以通过欣赏油画,提问学生大海的风景是怎样的?接着,聆听这首作品所传达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带着这种情绪与情感来进行更好地展开教学,丰富学生的戏剧体验。 其次,调整教学活动的详略,应该先来聆听肖邦练习曲OP.25 No.12,分析乐曲的曲调特点和所表达的作品音乐形象,再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详细分析德彪西的《大海》,并总结不同音乐作品所体现的大海的不同特点。 再次,选择一到两种与聆听的感受相关的方式进行实践,选择对白、旁白、配音的编创练习更体现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段特点。 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中体现对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新课标理念。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39S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