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过哪些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意义何在?

admin2020-04-30  42

问题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年代中国先后出现过哪些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意义何在?

选项

答案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传入中国,激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育改革热情。 (1)教育思潮和改革运动类型。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各种教育思潮、教育运动和教育实验层出不穷,主要包括平民教育思潮、工读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 (2)教育改革和思潮的内容与特点。 1)平民教育思潮。 基本内容: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站在“庶民”的立场,为广大“劳工阶级”争取教育权力,要求平民教育必须符合劳动人民谋求自身解放的根本利益,尤其是应该与破除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同时进行,并认为,不是教育了一切人才可以改造社会,而是改造了社会,才可以有好教育。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把平民教育视为救国和改良社会的主要手段,希望通过平民教育来实现平民(民主)政治。 特点:批判传统的“贵族主义”的等级教育,破除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独占教育的局面,使普通平民百姓享有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改变生存状况。 2)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基本内容:以工兼学、勤工俭学、工人求学、学生做工、工学结合、工学并进,培养朴素工作和艰苦求学的精神,以求消除体脑差别。 特点:倡导工学主义,将工读视为实现新组织、新生活、新社会的有效手段。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实行半工半读,将工读互助团办成。 3)职业教育思潮。 基本内容:职业教育思潮是由清末民初的实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发展演变而来。在对职业教育概念的最早阐述上,涉及授人一技之长和促进实业发展这两点职业教育思潮的基本内涵。早期主张实用主义教育的人士大多转而提倡职业教育,思潮逐步形成。1917年黄炎培发起组织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倡导实验和推选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一步从理论上探讨、在实践中推选职业教育,思潮发展到高潮。 4)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形成思潮的原因:杜威的思想适应了中国国内希望社会改良的要求和教育救国、教育改革的主张。其中,“社会的改良全赖学校”的观点和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正符合了教育救国和改革传统教育的需要。 5)勤工俭学运动。 1912年吴稚晖、蔡元培等在北京发起“留法俭学会”并设预备学校。1915年蔡元培等人在法国创立“勤工俭学会”,明确提出“勤于工作,俭于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为宗旨。在华工教育中创造了半工半读的教育形式,产生最初的工读主义教育思想。1919年至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达到高潮。早期共产主义者是此阶段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主要发起组织和参加者。至此,勤工俭学运动的内容与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从通过勤工与俭学以维持学业,提高到以俭学与勤工相结合,探索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出路的认识高度。 6)科学教育思潮。 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认为,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是物质上之知识的传授以及应用科学方法于教育研究和对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通过文化反思倡导科学启蒙。主张以理性态度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建设未来教育。以胡适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将科学的方法理解成“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以之为解决一切学术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是一种较为具体的科学教育主张。 7)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于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其内涵为:以教育为国家的工具,教育是国家的任务。其主旨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反对社会革命,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独立。1923年曾琦李磺在法成立“国家主义青年团”,余家菊和李磺合著《国家主义的教育》,标志着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重振。 8)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 20世纪20年代初,受实用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影响,当时在西方国家流行的以反传统为旗号、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法相继传入中国,并都有热衷者尝试并引进课堂的实验。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sN1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