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0年试卷一第17题)

admin2016-05-08  36

问题 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0年试卷一第17题)

选项 A、我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遭受自然灾害时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B、我国公民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其出版自由也被剥夺
C、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与公开传教的自由
D、我国公民有任意休息的权利

答案B

解析 关于A选项,《宪法》第45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然而宪法只是对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作出了统率性规定,接下来如何保障和实现“获得物质帮助权”则须由具体法律法规去落实。在我国,公民的物质帮助权体现在不同层次的法律文件中,如《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防震减灾法》、《失业保险条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分别从不同角度确立和规范了这一权利。从具体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公民物质帮助权具有以下实现形式,包括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疾病保险等)、社会福利(对残疾军人的优抚金等)。A选项中“遭受自然灾害时有获得物质帮助”,不是宪法规定的“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法定情形。而是法律法规规定的“获得物质帮助权”在社会救济制度中的一种实现形式(自然灾害救济)。依据题目中“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要求,“获得物质帮助权”在宪法中规定的情形只有三种,即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不包括“遭受自然灾害时”,因此A选项错误,不选。
    关于B选项,从《宪法》的规定来看,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二是政治自由。《宪法》第34条规定公民享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政治权利,《宪法》第35条规定公民享有六种政治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从以上规定来看,如果公民的政治权利被剥夺,那么其将被剥夺的不仅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还包括政治自由。B选项中的“出版自由”属于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自由,如果公民被剥夺政治权利,其“出版自由”也将会被剥夺,因此B选项正确,当选。
    关于C选项,《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从上述规定可以得知,我国宪法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故C选项中“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正确。根据《宗教事务条例》,首先,我国对宗教团体实行严格的登记管理制度,宗教活动必须由宗教团体依法组织,法律不允许公民个人进行宗教活动;其次,我国要求宗教活动必须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由此可见,公民个人公开传教,在主体和场所上均不符合法律规定,属于违法宗教活动。因此C选项“公民有公开传教的自由”错误,不选。
    关于D选项,《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首先,应注意休息权的权利主体不是全体公民,而是劳动者。法律应当保证劳动者的休息权。其次,休息权不是任意的休息权,劳动者应该依照国家制定的劳动者休假制度行使休息权。因此,D选项“我国公民有任意休息的权利”的表述错误,不选。
    [陷阱点拨]  本题的难点在A选项和C选项。对于A选项,许多考生会认为救灾救济是社会救济的一种,而社会救济是公民的物质帮助权的一种,因此“遭受自然灾害”也是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情形。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在于考生没有完全理解“获得物质帮助权”作为基本权利的内涵和保障权利实现的相关制度之间的区别。从题目的要求可知本题是从宪法层面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从具体法律法规层面考查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实现机制。本题提醒考生在考试时务必谨慎审题,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对选项内容进行突破。对于C选项,考生应理解“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具体含义,主要从主体和场所两个方面把握,一看活动主体是不是依法登记的宗教团体,二看活动场所是不是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LAl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