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节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片段。分析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这节课的任务是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1)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2)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admin2019-12-09  48

问题 下面是一节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片段。分析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这节课的任务是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1)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2)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将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各小组合作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1本作业本。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l本作业本。
4.小组讨论。
各小组的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8个小组搭的高塔,根据高塔的形状和承受的重物与本组的高塔做比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哪些方法可以增加支架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2)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
  (3)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改建本组的高塔或者给其他组提出建议,怎样改建高塔,使塔的承受力最大。
5.全班集体交流。
学生①:我发现三角形的支架是最稳固的。
学生②:再加一根圆纸棒,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增加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
学生③:三角形的支架比正方形、长方形的支架使用的材料少。
(各组学生踊跃地给本组或其他组提建议)
这种教学模式有什么特点?

选项

答案问题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问题性、过程性和开放性。 该教学模式一般分为五步:①提出问题。如在本节课就如何“搭支架”提出了两个问题。②建立假说。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设想。如在本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了本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③拟定计划。如本节课中小组长在综合本组成员提出的可能性设想后画出草图,制作所需材料等。④验证假说。在本节课中,各小组主要采用了实验式的验证,他们通过动手做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结果,验证了假说是否成立、有效。⑤根据验证的结果,交流提高。如教师在各小组实验结束后提出问题,进行了小组间的交流讨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民主与合作的精神。其弊端是教学需要的时间比较长,需要较好的教学支持系统。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p3e3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