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美国市场推出了一种可发声的地球仪,在美国商场的零售价为88美元,由美国公司设计经销,在广东和江苏两地生产。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了一家香港公司,每件40美元。香港公司将订单交给了相熟的一家广东外贸公司,每件20美元。外贸公司再以每件15美元交给工厂,

admin2019-09-16  41

问题 2002年美国市场推出了一种可发声的地球仪,在美国商场的零售价为88美元,由美国公司设计经销,在广东和江苏两地生产。美国公司将订单下给了一家香港公司,每件40美元。香港公司将订单交给了相熟的一家广东外贸公司,每件20美元。外贸公司再以每件15美元交给工厂,工厂的原料和生产成本为12美元。美国公司以每件7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试结合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对这一事例加以评析。[宁波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

选项

答案这一事例包含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有: (1)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 (2)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各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利。可发声地球仪的全球化生产就验证了该理论的有效性,其生产价值根据各个国家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分配。 (3)要素禀赋理论:一个国家出口用其相对富裕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 (4)产品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因为同种商品的产品与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大都归入同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成因主要有:规模经济效应、两国需求的重叠程度及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者的偏好等。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现实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唯有在我国的生产与出口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我国才能在现代国际分工中立足。事实上,我国已本着这一理论进行了坚定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只强调生产领域中低成本战略的创建运用而忽视国际商品流通领域里正常利润的索取,容易造成商品国际增值链国内部分的比重:过小,最终形成了建立在我国劳动者长期低生活水平上的国际剥削,这是与国际贸易所追求的社会福利的增进相背离的。粗算下来,工厂的毛利为每件3美元,外贸公司毛利为每件5美元,国内部分的利润微乎其微。而就在这国内工厂截留的3美元中,只有微薄的利润能流进一线生产工人的口袋。如果仅把注意力放在生产成本的无限压缩上而不放在商品国际流通领域中巨额利润的索取上,那么就不可能扭转这种国际分工中的超额剥削。 同时,我国也应当提高产品的核心技术,打造国际品牌,从而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nRXUFFFM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