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5题。 ①调侃既是一种形式,又是一种方式,但它更是一种眼光,一种( )的眼光,一种( )的心态,一种( )的处世哲学。 ②语言的调侃,多半是以作品人物语言的方式出现,或也兼有叙述语言的调侃。 ③新近文学作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5题。 ①调侃既是一种形式,又是一种方式,但它更是一种眼光,一种( )的眼光,一种( )的心态,一种( )的处世哲学。 ②语言的调侃,多半是以作品人物语言的方式出现,或也兼有叙述语言的调侃。 ③新近文学作
admin
2016-03-31
26
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5题。
①调侃既是一种形式,又是一种方式,但它更是一种眼光,一种( )的眼光,一种( )的心态,一种( )的处世哲学。
②语言的调侃,多半是以作品人物语言的方式出现,或也兼有叙述语言的调侃。
③新近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调侃可谓丰富多彩。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普通人的无可奈何与百无聊赖,以口语、俚语、俗语、民间歌谣等形式
出来,
出来,
出来,不乏小小的机敏,不乏油腔滑调,也不乏嘲弄讥刺毁誉褒贬。
④人物语言的调侃有故作机智状,有故作笨拙状,有反语、夸张,有“文革”中人尽皆知标语口号或现实生活中的熟语等等,也有不无深刻又难免以偏概全的民间打油诗、顺口溜。
⑤如果说,作品人物语言的调侃是借语言之助表达了调侃意蕴,那么,作品叙述语言的调侃则类同于柏格森所说的“语言创造的滑稽”,“它是由句子的构造和用词的选择得来的……在这里,滑稽的乃是语言本身”。
⑥叙述语言的调侃在作品中往往不是单色调,当与其他手法结合使用,方才韵味无穷。如王蒙那篇被一些人称作“真来劲”和被另一些人指斥为“胡言乱语”的《来劲》,是从人物语言加叙述语言共同癫狂混乱中透出了调侃。作者像玩魔术般地“玩”语言,彻底毁灭语言规范,从而让读者不仅从语言表达中,同时也从语言自身感受现代人生存着的纷繁万状、价值观念多向的世界。
全文论述的中心是:
选项
A、作品人物语言的调侃
B、作品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的调侃
C、调侃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D、作为语言形式的调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A、B、C三项都概括不全面,应选D。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gfMjFFFM
本试题收录于:
GCT工程硕士(语文)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GCT工程硕士(语文)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按顺序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以下经商的行为,符合原文论述的是: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的最终结局是悲剧——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其由低到高的顺序为______。
给青年歌德带来世界性声誉的作品是他的书信体小说______。
尼罗河河口处沙丁鱼资源的枯竭,是由于;
以下不属于作者为铜奔马正名的原因的一组是______。对原文最后一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唐代诗人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首五言律诗,其中的名句有“海内存知己,______。”
下列各项中,______项的行为并不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
对第二段中“成见”在文中的具体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对“人体的信息素系统”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唐代诗人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首五言律诗,其中的名句有“海内存知己,______。”
随机试题
A、Runningnose.B、Fever.C、Cough.D、Paininjointsandmuscles.A本题用排除法解。女士主诉病情时讲到“关节和肌肉疼,并且开始呼吸短促”,感觉发烧,并且有点咳嗽,唯一没有提到的症状是runnin
A.47,XY,+21B.46,XY(XX)/47,XY(XX),+2lC.46,XY(XX),-14,+t(14q21q)D.46,XY(XX),-21,+t(21q21q)E.46,XY,+2121-三体综合征嵌合型核型
芍药甘草汤与西药解痉药联用可()
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关于买卖合同中的瑕疵担保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2016年4月,位于A市的非公司制甲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整体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原企业投资主体存续并在改制后的公司中所持股权比例为80%,且改制后的公司承受原企业权利、义务,相关业务如下:(1)2016年4月,有限责任公司将从甲企
个人住房贷款受理中的风险包括()。
下列各项中,体现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的有()。
某体育报社记者接到张某的电话,张某在电话中透露说:足球裁判于某在A队与B队的比赛过程中,偏向B队,吹“黑哨”。记者将该事实请示报社领导后,经与张某核实并经领导过目.在该报上刊登了“于某吹黑哨”的消息。于某见报后,将该报社告上了法庭,诉诸法律,为其恢复名誉
[*]
我不会像作者在书中那样,甚至说它是唯一能涵盖一切事实的解释。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