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涉及一个比较经典的写景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当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这个写景的句子好不好?好在哪里

admin2022-03-22  28

问题 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要求答题。
    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涉及一个比较经典的写景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当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这个写景的句子好不好?好在哪里?”几乎所有的学生不约而同地说好,班里只有一个同学大声地说了声:“我认为不好!”那是班里的一个很不爱学习的学生,而且不服管教。听到他那么说,我还是让他站起来说说自己的高见。他大声地说道:“老师,作者的立足点是橘子洲头,那么他在那么远的地方怎么能看到水里的鱼呢?”听到他那么说,其他学生也开始意识到,也跟着附和。
    于是我首先认真夸赞这位同学思维比较活跃,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至少说明他在思考。接着我继续追问:“是啊,这个学生提的很好,说明他具有很开阔的思维和创新精神,那么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能看到水里的鱼呢?”
    很自然地有的同学就想到了河水很清,所以在很远处都能看到河水里的鱼在自由自在地游泳,这样的观点很多同学都很赞同,那么结合到课文,我继续发问,“那么这几个写景的句子,哪些字或者是词能够体现出河水之清呢?”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答道:“透”,江水像碧玉一样晶莹剔透,可见水之清。
    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有些同学还是不能满意,他们继续反驳说即使是那样,也不能看到江里的鱼。
    这需要再一次地探讨。这时我想到了在讲《离骚》这篇课文时所遇到的问题,是文学加工。于是我就提问:“站在高高的橘子洲头,即使河水很清澈,但是因为人的视力所限,还是不能够看到江里的鱼,这是一种生活常识,但是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呢?”经过交流,我们最后明确:文学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上,这里作者也许是用了艺术化的写作手法,用了这样夸张的手法,把江水的清澈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给读者一种很深的印象,给人一种震撼感。
    对上述教育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选项 A、教师的行为耽误了教学进度,应该把问题留在课下让学生自己探讨
B、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应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C、教师应该预先设想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以免出现无法应对的突发状况
D、根据词的内容和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

答案D

解析 A项,分析不当。在课堂中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在那么远的地方作者无法看到水里的鱼,而且其他学生也跟着附和。也就是说此时班里很多同学都认同了这位同学提出的不同看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如果把问题留在课下,那么学生的心中必然存在疑虑,会影响到学生对这首词的内容的理解,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也无法顺利进行。
    B项,分析不当。当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学生的看法不符合教学目标,或学生的思想意识存在偏差,教师就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不能一味地肯定学生的看法和意见。
    C项,分析不当。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教师就算再认真备课,也无法预先设想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
    D项,分析比较恰当。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词中的“透”字体会水清,因此可能会看到“鱼翔浅底”。此外,学生在学习《离骚》时学过文学加工,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加工这一艺术化的写作手法来解决问题,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生成。
    故本题选D。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cpd9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