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 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

admin2009-07-16  20

问题 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 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倒奶那几天,畜牧兽医站的工作人员分头外出,帮助奶农联系收购鲜奶的企业,但收效甚微。时隔一年,这样的事件又见诸媒体。2005年8月11日新华网报道,陕西某村十几家奶农无奈把鲜奶倒进污水沟。为帮助奶农售奶,当地政府联系了一家公司,收奶价格是每公斤1.2元。可就是这样的低价,该企业后来也不收了。人们不禁要问:如今牛奶多得喝不完了吗?其实,全球年人均奶类消费量为93千克,中国仅为7.2千克。奶农倒奶固然与牛奶易变质且不能大量贮存有关,但前几年,些地方农民一窝蜂地饲养奶牛,鲜奶的供应大量增加。同时,很多企业纷纷介入乳品加工业,有些产品尚未达标上市,消费者不敢购买。  当乳品销路不好时,企业便限量收购鲜奶。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人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
   (2)“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3)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

选项

答案(1)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企业和奶农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

解析 这个题目编得比较有质量,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角度比较灵活,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里面所规定的: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说,这道题目的分辨率很高,没好好学习的、死记硬背的,或者靠押题投机的,基本上都无法完整回答。第一问,将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里相同的现象组合在一起,考察二者的差异。从哲学方面考虑,是现象相同,本质不同;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是制度与体制的关系;资本主义的产品过剩,是制度层次的问题;社会主义的属于具体的经济运行方面的问题,是体制层次的。
   第二问是隐性提问,即提问里面不出现所要考的知识点的名称,所以它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知识掌握不熟练的、理解不到位的,无从下手。回答这类隐性提问,要从题目的提问人手,它问的是:“倒奶事件”中隐含着什么样的经济规律?要害是经济规律。要把政治经济学里面的经济规律列出来,不属于经济规律的内容一概撇掉,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然后这几个规律里面选出一个。到底选那个,了解到位了直接就选定了;如果没把握,可以结合第三个提问来确定。
   第三问是对第二问的延伸。曲于价值规律有局限性,所以政府必须实行调控;具体的手段就是将 (事先的强制性的)计划和(事后的弹性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结合题目做一些具体发挥即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cC7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