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指定位置。 3.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4.作答时必须使用

admin2012-03-02  30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指定位置。
   3.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4.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在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二、给定资料
   1.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从招生到就业,无不打上了“计划”的历史烙印。学校按指令性计划招生,学生按照计划分配,用人单位就像一个“大箩筐”,有什么学生装什么学生。我们通常把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称为“统包统分”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越来越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不相协调,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开始对传统的“统招统分”制度逐步改革,形成了以“供需见面”为主要形式、以“双向选择”为指导目标的就业政策。
   以“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只是过渡性的就业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天空越来越宽广,许多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并成功走向社会。但在大学生创业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一些来自大学生自身、相关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2.毕业临近,各地纷纷出台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一时间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了火热的话题,不少怀揣梦想的年轻学子转身成为“80后”创业者。人民网近期以“大学生自主创业”为主题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27.6%的网友渴望自由的工作,26.9%的网友希望创业能带来可观的收入,29.8%的网友表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自己的创业动机,12.7%的网友是因为目前找不到好的工作,3%的网友选择了其他。自由工作、可观收入、人生理想这三个选项调查结果差距不大,并驾齐驱成为促使大学生投身创业的三大动因。
   值得关注的是,在为何不想创业的调查问题中,46.7%的网友表示“创业风险太大”位居榜首,27.3%的网友认为没有可行的创业项目。教育部的一项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平均不到1%。这也印证了许多学生有创业热情,却很难付诸行动,主要是因为面对种种现实困难,许多学生有畏难心理,怕风险太大,不敢“轻举妄动”。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对未来创业困难的认识上,更加趋于理性。除了往年普遍关注的“资金不足”外,“社会经验不够”成为创业困难的另外一大因素。虽然在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当地公共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但由于贷款申请时间长、条件多等原因,许多大学生依旧更愿意从自己的父母那里获得支持。
   3.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他们承受着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来自家长的殷切目光,亲戚、朋友、同学的关注和自己不低的期望,他们究竟处在一些怎样的心理状态中呢?某记者在北京某高校采访了一些尚未找到工作的同学。
   小t当年以省前几名的身份进入如今的这所高校,在学校也担任过学生会、各种社团的干部,颇具领袖气质。她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但是在很多次的面试当中,她超常的自信却并没有带给她好运。许多单位都在她的比较高的姿态面前撤退了。
   小x现在也感觉到非常失落和孤独,但她不愿意放低自己的要求去适应,她觉得这样是对现实的一种投降,如果今年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她宁愿放弃工作,明年准备复习考研。她说她并不是好高骛远,只是不愿意让自己的能力被掩盖在平凡当中。她希望“好钢用在刀刃上”。
   小y是一个比较平凡的大四生,成绩中等,既没有什么特长,也没有什么门路。所以在学院组织的招聘会快要来临的时候,他显得特别焦虑。他每天都早出晚归,四处去打听,看哪个单位需要人。他自己都觉得每天好像都在做无用功,但坐在寝室里自己又会发慌,会非常不安,还是宁愿出去跑跑。看到有同学签了工作合同,他就会感觉到莫名的害怕,更加坐立不安。小y说,现在只要有单位要他,不管是什么单位,只要能解决户口问题,其他待遇都不计较。
   小s是一个成绩很不错的女生,但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胆小。她说她已经去了很多家单位,人家看到她的简历都非常满意,但一和她交谈,进行面试,就砸锅了。她说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一和用人单位说话就怕,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头脑里边一片空白,准备好的“台词”都忘得一干二净。她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胆怯,要改改不掉,要训练又没有时间了,只好听天由命了。
   小r是一个来自西北的毕业生,他在班上人缘挺好,但成绩方面比较糟糕,在求职方面更是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在参加了几次招聘会又回家打探了一番后,他就整天处在一种观望的态度中。他觉得反正还有这么多同学,比我优秀的同学都还没有找到工作,我怕什么啊。急,也应该轮到他们先着急啊。他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说不定哪一天就有单位找上门来了,还是一个好单位。
   4.据《上海青年报》报道,法学研究生李玫(化名)一年间转战全国十省市赶考公务员,只因她认定最佳出路就是当公务员,“读法学,总归是想进公检法系统的,而且又是金饭碗,待遇高,又特别受人尊敬。”
   关于“考霸”,还有一个形象的称呼一“考碗族”,他们终日为谋求一个“金饭碗”而四处奔波。毋庸讳言,与其他职业相比,公务员工作稳定、福利待遇好、没有失业压力。在人生重大的转折点面前,年轻的“考霸”没有了梦想与激情、没有了探险精神及勇气,只是想牢牢抓住可靠的“饭碗”。
   面对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变数,没有了梦想与激情的“考霸”早已将“金饭碗”当成了自己唯一的出路。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不仅是大学生出于对稳定职业的向往以及对就业压力的逃避,而且这一现象本身也暴露出大学生创业理想与激情的泯灭,这与大学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关系。
   虽然有很多大学早就注重学生就业指导,但与实际需求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而且也仅限于指导“就业”,而不是“创业”。既然是“就业”,自然是以被动适应为主,专业技能的欠缺以及实践经验的匮乏,使得大学生在被动适应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由此而“回炉”读中专或技校的大有人在。相比之下,考取公务员则无疑是“一劳永逸”的选择——与其被动适应一份并不稳定的职业,不如挑选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更为稳妥。
   一浪高过一浪的公务员报考热潮,不仅使人看到了人才的巨大浪费,而且使人忧虑于大学生独立进取精神以及自主创业勇气的泯灭。如果我们的大学既不能鼓舞起大学生足够的创业勇气,也不能提供给他们创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波澜不惊的机关生活实际上就已经成了他们最佳的生存选择。面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类“考霸”,仅仅指责他们不理智显然远远不够。
   5.小吴,毕业于某重点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年限两年左右,先后跳槽五次之多,行业涉及到房地产、化妆品、教育咨询、传媒等,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也有服务、营销、策划、编辑等四项之多。
   小吴在大学所学的专业为国际贸易,但她的长项却比较倾向于中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均非常优秀。在校期间,一直担任教授助理,并且独自寻找了一个加盟项目,在家乡担任整个城市的代理商,先期运作比较成功。因为这些经历,小吴在毕业时对自己的期望较高,不甘心在大公司从低做起,而是想进入一家规模不大但是有发展前途的公司,可以一开始就受重视,以最快的速度成长,然后再自己创业。以下是小吴的工作简历:
   2003年9月—2004年1月,某知名房地产公司,任物业主任,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处理投诉之类的事宜。工作非常清闲稳定,福利待遇也比较让人满意。但是小吴认为该工作没有挑战性,并且发展空间很小。
   2004年1月—2004年6月,某合资化妆品公司,任品牌经理。该公司老板在招聘时对小吴极为器重,小吴认为自己进入该公司后可以大施拳脚。开始时,小吴信心百倍,编写了整套的企业文书、招商方案、对外合同,与客户谈判等。但渐渐发现,老板的经商风格非常保守、吝啬,谈判往往因为极小的折扣或非常少的利益分配而耽搁下来,甚至不欢而散。并且所有的产品都是在作坊式的小型加工厂里贴牌生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本来是想与公司一起成长的小吴觉得前途渺茫,不顾老板的挽留,毅然辞职。
   2004年6月—2004年9月,某台资教育机构,主要销售知名英语教材。该公司有点类似于保险公司,非常注重对员工的培训,甚至用独特的企业文化实现对员工思想的控制。有点理想主义的小吴正是被该公司表面上热情奋进的氛围所吸引,接受了这份没有底薪只有提成的工作。可以说,小吴在这家公司工作非常出色,身为新人的她第一周的业绩就高居榜首,深受上司的器重和同事的欢迎。但工作一段时间以后,这里高负荷的运作让她的身体严重透支,难以继续支撑下去,并从上司对其他业绩较差员工的冷酷态度上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产生了质疑,最终在上司和同事的一片惋惜声中离开了该公司。
   2004年9月—2005年3月,某咨询策划公司,任销售公关经理、编辑。在该公司工作期间,小吴编写了四本营销方面的书籍,策划了一些与报社等其他媒体的合作项目,招聘并培训了多名业务员。以往的工作波折、轻率的跳槽经历造成的“后遗症”在此时慢慢表现出来,小吴发觉自己变得越来越害怕与客户进行沟通,在公司内部召开业务会议时,她可以很轻松地指导业务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自己却不愿意或者说恐惧与客户交流。有时候她逼着自己去面对客户,事实上也发挥得很好。这种恐惧感,或者说是交流的障碍,让小吴非常困扰,却又难以克服。她向老板提出不想再从事营销工作,但有重要项目的时候,老板还是要委派小吴。由于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小吴又一次选择了辞职。
   6.“大四别的同学忙于找工作和考研的时候,我却挺轻松的,因为我早就已经知道自己的出路了。”北京工商大学的小李大四刚刚毕业,便开始了创业,让别的同学羡慕的是,他的创业道路并不艰难,因为他的创业内容是部分家族事业——种玫瑰。小李认为,虽然别人听起来轻松,但自己做起来却也挺累的。因为这一摊事相对独立,他肩上承担的是家里花300多万元租下的地以及交到他手里的几十万元创业资金,他需要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不能让这些钱打了水漂。“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拿出几百万启动资金给孩子创业的,如果家里没有这些钱给我,我想我也会找个工作,在写字楼里做个白领。”
   小梁今年毕业,“在学校里特别无聊,我没事就喜欢做手工。”她也曾试图在校园里售卖自己的手工作品,但很难形成利润。“我的理想就是开一个像‘疯果’那样的创意产品小店,里面卖的都是我自己做的手工。”然而她的理想在现实面前却很难实现,普通的家庭经济条件下,创业并不现实。“妈妈希望我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有单位为我上五险一金,而我也不希望给家里再添麻烦了,创业对我来说难度太大。”
   小邢毕业于一所普通大学,学习软件专业。在校期间,他便一直在位于海淀黄庄的一家手机店兼职打工。“和我在一起打工的都是外地高中毕业的小孩,只有我一个北京人、大学生。父母一直反对我去卖手机,但那时候我只有一个信念:多知道点内部信息,为以后自己创业做准备。”后来,他和手机店的老板熟了,就变成了兼职店员,课余时间都泡在店里。“从那时候起我开始留意他们的进货渠道、怎么和顾客沟通,甚至怎么修手机、怎么给手机翻新。”三年后,小邢用自己打工积攒的钱和一些家人的赞助开了这家手机店。因为他经验丰富、价格实在,在开店的第10天就赚回了这个月的店铺租金——7000元。“我觉得经验对创业来说太重要了,不能凭热情蛮干。大学生不妨先就业再创业,认准自己要从事的领域,先给别人打工、为自己积攒经验。”
   7.据统计,国外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最高可达30%,在我国,这个比例尚不足1%。而且,近几年,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记者了解到,原因之一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导致大学生创业积极性被一再挫伤。
   大学生创业,最难莫过于资金支持。虽然政策规定,大学生创业可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但银行大都不愿意贷款给这些规模小、风险大、还贷能力弱的企业,一套程序下来左查右查,最后很可能不了了之,现实中真正贷到款的大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数大学生只能从现有的人际关系圈中借钱,但数量微薄,难以为继。
   不仅筹资难,注册也难。中山大学毕业生小莫和同宿舍的6个同学打算毕业后开一家网络公司,但工商部门的注册条件是必须有正规办公场所和10万元注册资金。而广州的写字楼一般每套面积都在80平方米左右,平均月租金6000元,一个月要花上万元维持公司运作,如此高的门槛让他们一筹莫展。
   税收优惠政策更是似有却无。有的大学生说,光审批和前期手续就跑了近3个月,要享受到减免税优惠,花的时间更长,需要的手续更多。除了资金的匮乏,创业的阻力还来自家长的反对和大学生们对社会及市场的陌生。一名学中文的女生谈道:“我们几个本来想办个餐馆,但是家里人觉得读完大学开餐馆,丢人!自己也感到经验太少……”另一名大学生的话代表了不少大学生的心态:“我们的想法不少,但在行动的时候却作了难。”
   另外,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制约。工科类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对比较多,因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有一技之长,而文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较少。
   8.近年来,为解决大学生人才资源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全国许多省市尝试推行“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一批青年学子纷纷走向农村基层。
   中国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针对这项计划的一项追踪调查显示,虽然“大学生村干部表示最大困难是工资低”,但“80%以上的大学生仍然愿意选择基层工作”。
   对自己选择大学生村干部这份工作,5%的人表示后悔,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了88%。“多数人认为给大学生服务农村提供了途径,是大学生比较好的工作选择。”
   大学生报名当村干部的初衷是积极的,想为农民做事情、体现自我价值、丰富人生和献身家乡的想法占多数,把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结合到一起,“大学生村干部计划”给了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舞台。对于将来的前途和打算,44%的大学生村干部有向上谋求发展的考虑;37%的人愿意扎根农村,留在村里做事情。
   调查人员说,一村一名大学生,比较强调数量、忽视质量,“在专业知识结构上,大学生村干部远离农业、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和农村工作实际需要。”“许多人不能像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那样,很快和农民沟通和建立感情。”
   对于工作不好开展的原因,44%的大学生村干部认为是“村里矛盾多”,认为是“专业不对口”和“政策不落实”的都占24%,感觉和村干部难以沟通、村民不认同自己身份的比例很低。在出现困难时,82%的人想到和村干部沟通解决。
   9.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的事业单位招考中,环境卫生管理处的“粪便处理工”岗位明确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一时间,招大学生当“掏粪工”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据温卅l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政工科科长赵林荣透露,2010年的确计划统一招考8名有事业编制的男性工作人员,主要从事粪便的收集、处理工作。原因一是补充目前的人员缺口,二是新业务发展的需要。
   赵林荣介绍,2009年该部门招收不受专业限制的垃圾处理工,报名情况非常好,10个名额就报了2500多名。目前这些大学生在岗位上千得不错。他相信,2010年的情况也一定不会太差。同样的情况也曾在山东济南上演。据媒体报道,就在2010年3月,济南5名大学毕业生从391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掏粪工”,其中不乏工商管理和法学专业的“高材生”。济南市城管局城肥二处政务科长谢华对媒体坦言,此次所招考的5名大学生掏粪工均系事业编制工人,“环卫和城建系统很多子弟都盯着这个岗位,根本就不愁招不到”。
   “掏粪虽然臭,但事业编制却很香。”长期分管学生就业工作的浙江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徐维祥分析说,事业编制、公务员是最受大学毕业生青睐和追捧的求职岗位。从这个角度讲,事业编制或许是大学生争当掏粪工的最主要因素。
   温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刚刚建设完成,在即将投入使用的温州粪便处理中心中控室,2009年通过招考进入该部门的大学毕业生缪晨晨告诉记者,当年到这里来应聘,事业编制确实很诱人。
   一位中学生家长说,如今大学本专科毕业牛在就业时已无优势可言,掏粪工虽然不好听,但好歹是个事业编制,工作稳定,收入丰厚。记者在多个论坛上看到,的确有不少网民表示愿意冲着事业编制去报名。一位网民留言:“工种是次要的,事业单位的门槛才是主要的。”有网友则干脆直接表态:“哥掏的不是粪,是事业编制。”
   10.“刚毕业的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拿什么去创业?他们有创业的能力和资本吗?”被称为“最牛愤青教授”的浙江大学教授郑强常常语出惊人,他曾在中国高教学会创新创业分会成立大会上直言:千万不要将“创业”局限成逞能独干、争当老板。
   清华大学、vip、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近日汇聚西安,参加由长安大学承办的创新创业分会第二届年会,就目前备受关注的大学生创业现象抽丝剥茧,提出了更多的可行性分析和建议。
   “我们不是毕业时就共同创业,而是在各自岗位上奋斗了一段时间后,才陆续在深圳相约的。”“赛为智能”的陈中云在会上说。2010年,“赛为智能”在创业板顺利上市,包括陈中云在内,公司总裁、监事会主席等5名高层都是vip的同学。陈中云大学学的是自动化控制,1997年,几位同窗成立了“赛为智能”,瞄准的是当时的朝阳产业建筑自动化。5年后这个团队又转型从事城市轨道交通,两年后再次提出新的课题——铁路数字化。“当时还没有创业这个概念,能取得阶段性成功,最主要的一条还是创新。”在年会论坛上,陈中云告诉大学生。
   “创新能力是每个人、每个企业必须具备的,但创业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做的。”陈中云的看法得到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院长吴金秋的认同: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在高校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是不是要倡导每一个学生去创力、企业?
   答案是否定的。吴金秋表示,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推进高校创新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和创业教育是以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设计、创办、经营和管理一个企业.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是唯一目的”。
   十多年来,浙江大学提倡要培养“未来领导者”,但这个“领导者”的定义“不是当老板,也不是单单指当领导”,而是指做一件事能够起到一种坚忍不拔的领头作用,具有一种能够坚持、能够扛得起的精神。“创业首先要有这样的坚持精神。”郑强表示,要倡导、形成一种广泛的共识——融入社会,低起点起步(包括技术层次、地位、薪酬),甘当学徒、乐打下手也是创业。
   11.近年来,和“考研”、“考托”、“就业”一样,“创业”成了大学校园的流行语。伴随着大学生创业的升温,大学里的创业教育也方兴未艾,呈燎原之势。
   早在上世纪末,上海交通大学就开设了创业课程,并且逐渐形成了“教师、讲师、导师”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机制,通过高强度的创业计划大赛、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活动,把企业请进来;让风险投资家、创业校友等各方人士与学生接触,把学乍推到创业前台。
   对于我国的创业教育,一些专家持有不同看法,认为目前大学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太乐观。他们指出,由于开展创业教育时间短,创业教师缺乏,高校里大部分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和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又没有实际创业经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为学生创立牛动的教学氛围。很多创业教育的教材是根据国外教材翻泽来的,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结合国情,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面对林林总总的创业大赛,一些学生感到很迷茫,因为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参赛。
   针对目前创业教育中的一些误区,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徐飞教授指出,创业教育和创业是两码事。一些大学将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所谓的创业教育课堂,不过是将营销、财务、融资、竞争战略、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内容“打包”压缩,填鸭式塞给学生,重“术”轻“道”,有“形”无“神”。徐飞表示,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向学生播撒创业精神的种子。我们不能将创业狭义地理解为创办企业。高校应该是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拔尖人才,而不是职业技能培训或创办企业前的辅导。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指出,建立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还需要政府支持教育体系的改革,确立创业教育的地位,充分发挥技术杠杆作用,并让教育界意识到要把创业教育视为优先发展领域。
三、申论要求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请你以某创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身份,给毕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提出一个指导性的建议。
   要求:语言精练,条理清楚,建议可行。篇幅不少于300字。

选项

答案毕业大学生要自主创业,首先要提高自主创业意识。面对日益加大的就业压力,必须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就业、考研、出国”就业认识,树立自主创业的意识,并在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独立能力和独立意识,培养自己独当一面的能力,为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端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专业方向及对创业的限制。了解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创业,不盲目、不跟风;创业前要深入市场调查研究,根据实际制定创业方向,科学评估创业风险。 再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可以选择到西部地区或到基层创业,利用银行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降息或无息贷款,降低创业成本和风险。 最后,还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争取社会、政府、父母、朋友等必要的支持。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a4h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