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5题。 山中避雨 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看见前面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

admin2016-03-31  21

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5题。
                山中避雨
    前天同了两女孩到西湖山中游玩,天忽下雨。我们看见前面有一小庙,庙门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开小茶店而带卖香烛的。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茶越冲越淡,雨越落越大。[1]最初因游山遇雨,觉得扫兴;[2]这时候山中阴雨的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我的感兴,[3]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4]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苦闷万状。我无法把我所体验的境界为他们说明,也不愿使她们“大人化”而体验我所感的“兴味”。
    茶博士坐在门口拉胡琴。除雨声外,这是我们当时所闻的唯一的声音。拉的是《梅花三弄》,虽然音阶摸得不大正确,拍子还拉得不错,这好像是因为顾客稀少,他坐在门口拉这曲胡琴来代替收音机作广告的。可惜他拉了一会就罢,使我们所闻的只是嘈杂而冗长的雨声。为了安慰两个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他很客气地把胡琴递给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两个女孩很喜欢。“你会拉的?你会拉?”我就拉给你们看。手法虽生,音阶还摸得正。(1)因为我小时候曾经请我家邻近的柴主人阿庆教过《梅花三弄》,又请对面弄里一个裁缝司务大汉教过胡琴上的工尺(注:表示音阶的符号)。阿庆的教法很特别。他只是拉《梅花三弄》给你听,却不教你工尺的曲谱。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我对他的拉奏望洋兴叹,始终学他不来。后来知道大汉识字,就请教他,他把小工调、正工调的音阶位置写了一张给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门。现在所以能够摸出正确的音阶者,一半由于以前有拉小提琴的经验,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汉的教授。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从容(因为快了要拉错)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的《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两部空黄包车拉过,被我们雇定了,我付了茶钱,还了胡琴,辞别三家村的青年们,坐上了车。油布遮盖我面前,看不见雨景。(2)我回味刚才的经验,觉得胡琴这种乐器很有意思。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用呢?胡琴只要两三角钱一把,虽然音域没有小提琴之广,也尽够演奏寻常小曲。虽然音色不比小提琴优美,装配得法,其发音也还可听,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它,裁缝店里有它,江北船上有它,三家村里有它。倘能多造几个简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渔光曲》一般地流行于民间,其艺术陶冶的效果恐比学校的音乐课广大得多呢。我离去三家村时,村里的青年们都送我上车,表示惜别。我也觉得有些儿依依(曾经搪塞他们说“下星期再来!”其实恐怕我此生不会再到这三家村里去吃茶,拉胡琴了)。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种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何能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语云“乐以教和”,我做了七八年音乐教师没有证实过这句话,不料这天在荒村中证实了。
                                                                                              (丰子恺,一九五三年秋日)
对第4、5自然段中画线的①②两节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项 A、①是插叙拜师学琴的经过,作为三家村避雨操琴内容的补充、扩展,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主题。
B、②是避雨操琴的联想,是叙述中的议论,与文章最后的“乐以教和"相呼应,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C、①是补叙拜师学琴的经过,意在交代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记叙文六要素所要求的。
D、这两段文字的共同点是,都写“音乐艺术早已在民间流传”。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①是插叙拜师学琴的经过,其意不在交代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而在于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主题;②是避雨操琴的联想,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IiMj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