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admin2019-04-16  15

问题 评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选项

答案(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教育纲领。其基本思想是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 (2)“中体西用”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封闭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由“可能”成为“现实”,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人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中体西用”在向西方学习的初期阶段是有积极意义的: ①引进技术,建立了一批工矿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造成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②使某些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例如促成了旧式学校向新学堂的过渡; ③向西方学习由科技进入政治领域,带来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封建文化的异军虽然力量有限,但在封建制度的解体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了近代学校教育,在儒学之外,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亦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中体西用”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教、新式学堂的兴办、留学教育的开展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 其次,“中体西用”,使教育领域可以较为充分地引进西方近代学科、课程及制度、措施,对清教育制度的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 再次,“中体西用”思潮的扩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逐步改变了封建士大夫对于新式教育的看法,为新式教育的推广扫清了障碍。 (3)“中体西用”作为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本身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二者之间的排异反应。特别是创新运动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改变君主专制统治时,“中体西用”仍坚持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反对政治改革,走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对立面,成为阻碍维新运动发展的因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和反动性。就教育而言,“中体西用”固守“中学为体”,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使新式教育一直受到忠君尊孔读经封建信条的支配,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摆脱以新卫旧、以西补中的目的,延续了新式教育的发展进程。总之,在教育领域,“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既有促进,也有阻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IZ2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