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0-04-17  62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2006年×月×日,某网站就新农村建设话题邀请L院长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下面摘录了这次网上交流的主要内容。
   【L院长】各位网友好,很高兴来到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新农村话题。
   【轻松一刻】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按您的理解,农业组织化与集体化的区别在哪里?
   【L院长】 农业组织化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集体是从个体经济变成集体经济,这就是我们当年通过合作化到集体化走过的路。组织化现在说就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带有点合作化的味道,或者是通过龙头企业、市场使它能够进入大市场。这个组织化是比较广泛的,也可以是组织起来搞合作经济,也可以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这跟集体化根本不是一回事。集体化是发生所有制的变化,合作化是不必要改变所有制,集体经济是劳动者实行联合,合作经济是生产者之间的联合。
   【北方牧羊】 请嘉宾描述一下新农村是什么样子?
   【院长】 新农村是我们过去好长时间都提过的。把一个农村改变面貌,那就是新农村。现在提出新农村还有一个特定的含义:是让农民享受整个国民经济进步改革成果,使他们缩小和城镇的差距,中央解决“三农”问题打这么一个包,叫社会主义新农村,把“三农”问题的内容都装在这个“包”里面,这样好目标明确,统一掌握。严格意义上说新农村要论“新”,必须是新的生产方式的载体。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载体。新农村的村民应该是富裕农民,能够提供生产剩余,能给国家增税的,国家用这些税给农民解决生活保障医疗等等,达到这样的水平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就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不要把新农村理解为一个通过建设、规划、盖房子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个发展过程,它必须使绝大多数农产离开农村。大多数农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剩下的农户变成大大小小的农场主,所以新农村是农场主的“社区”,绝不是现在2.6亿农户所居住的地方。不管任何一个口号,任何一个方针,都得符合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现在正在现代化的中级阶段,也就是工业化、城市化阶段,要想富裕农民,就得减少农民。不但要减少农民的劳动力,主要是减少农村的人口(农产),这20多年,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也不少,现在有1.8到2.1亿农民在城里打工,但是农产没有减少,不但没有减少,还增加了。1981年大包干结束的时候,中国有1.85亿农户,现在2005年达到2.6亿农产,那时候的户均耕地是10.7亩,现在只有3. 7亩了。
   所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是主要是非农收入的增加,户均的农业收入没有增加,按不变价格恐怕比改革前还低。这对于生产方式来讲,是有增长无发展,甚至是负发展。所以要改变这种情况,加速新农村建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城市里面为农民定居创造条件。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头20年的战略重点在城市,不在农村。要使城市变成一个开放的结构,推翻城市里面的社会保障、教育、普通民居这“三座大山”,使农民能够进得去,住得下来,只有几个亿的农民进入了城市,留下的农民才能够住在新农村里。所以我们的新农村不是修几条路,盖几栋房子,打扫打扫街道就能解决的。它的核心就是生产方式。城乡一体化的“体”是生产方式,现在城乡割裂的根本原因是两种生产方式并存。城市的生产方式已经是现代化了;农村的生产方式还是小农经济。这两种生产方式不能对接。
   在这两种生产方式并存的情况下,农民很难解决自给自足的问题。
   【yuandatou】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了很多次,这次有什么新内涵?
   【L院长】 这次提出的背景和以往的不一样。这次是在20多年整个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造成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提出的,660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农村的变化相对慢了,城乡收入差距比改革前还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次主要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从解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失衡、两极分化、收入分配不公的角度提出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它的内容实际上是历来“一号文件”的继续。我刚才说了,不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一个“包”,里面每一个问题提出来都是经过推敲的,都是相当不错的。这个“包”如果理解不好,容易偏出内容,所以这次和历次不一样。我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认识和以前有了飞跃;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有了飞跃;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也有了飞跃,在这样新的条件下,要构建和谐社会,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等等一些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凤尾潇潇】 嘉宾,你所说的减少农村人口,这样的新农村,与资本主义新农村有什么区别啊?
   【L院长】 我们现在国内有一些人对日本和韩国的新农村比较感兴趣。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多人到那去参观访问取经,其实日本和韩国的新农村既不是资本主义新农村,也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它是在两个富裕的国家中,绿色祖国、养活老人、社会保障的特殊形式。因为两国的农业已经不是一个独立的产业,日本农业的规模是1.3公顷。韩国大约是1.5公顷。他们现在把新农村建设得就像一个老年公寓,他们种地的装备都已经相当现代化了。但是多么现代化的装备,也改变不了它是小农的性质,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成本是国际市场的5~9倍,用市场经济的概念来说,没有任何生产意义。市场经济要求经济体提供剩余价值,提供利润。而这两个需要国家搞补贴。
   这两国的政府给农民5000到6000的补贴。所以前些日子,在香港关于农产品的自由贸易的谈判,韩国人去了1500人,反映了他们的农产品、他们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我所说的未来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场主的“社区”。这个“社区”的性质首先是资本主义的,因为它必须提供剩余价值,没有资本主义就没有剩余价值。但是它不是私人资本主义,不是自由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政府通过税收,把剩余价值大部分收归社会所有,用这些税收解决人们的社会保障,而且社会保障不是扶贫的概念,保障到居民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因此这种社会保障是纳入财政预算的,带有按需分配性质的,因此有一定的共产主义因素。所以所谓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介于这两个主义之间,既有按要素分配,也有按需分配。所以我说,社会主义是什么,就像南美的驼羊,既像驼,又像羊,既不是驼,又不是羊,只能是驼羊,驼羊绝不是羊披着骆驼皮装出来的,他们是基因层次上发生了变化。在对一个经济体来说,是分配层次上发生了变化。按要素分配和市场经济对接,社会保障的目标补贴也就是按需分配,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得有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我们既然搞了市场经济,就不要怕资本主义,也不要回避资本主义这个词。现在的民营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就连我们的国有企业也是国家资本主义,只要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成为资本,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N.pro】 新农村建设的困难有多大,如何解决?
   【L院长】 新农村建设说有很大的困难,也可以说是困难非常大,也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困难,关键是能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发展观。要理解了科学发展观,抓住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我们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时间问题,不是个困难问题。空间的问题需要时间去解决,按照我们党的规划,我们15年可以建成全面小康水平,50年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期间,如果我们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发展的规律,懂得了只有减少农户,才能富裕农民,才能改变农民生产方式这样的规律,彻底摒弃就地消耗农民的空想,每年转移一到两个百分点的农民,按我们现在的城市状态是没有问题的。我们的问题是要改革,要改革城里的体制,户籍制度下来有所突破,但是最难的是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宅。因为现在我们的住宅的流通体制是只卖不租,有利于少数人发财的体制,如果改变了体制,土地不搞批租,只搞年租,住宅的价格就会降下来,租金也会降下来。而我们现在真正给我们农民工,给我们当代产业工人所住的房子还没有盖,还没有动工。现在我们的住宅价格,不用说农民工买不起,租不起甚至也住不起,按照他们的收入连物业费都交不起,而这样的流通体制问题是我们的政策问题。只要在“十一五”时期改变我们的住宅流通体制,补上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公共品这一课,应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每年一两个百分点向前推进,是没有问题的。如果不改,那就是遥遥无期,说说而已。
   【左得出奇三世】 嘉宾:你觉得中国农村建设难以搞好的根源何在?
   【L院长】 中国农村难以搞好的根源还是在我们决策部门的观念没有真正改变。按照正常的市场经济我们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是相当快的。但是由于我们决策部门没有抓准中国特色,因为中国农民太多,不能都拥到城里来,所以一直力图就地消化农民,而实际上就地消化不了,越消化越多,我们曾经有过四次较量:第一次是以粮为纲,全面砍光,农民搞什么都是资本主义,不让摘。小平同志主持改革开放以后,就放开了多种经营,这本来是一个大好事,但是前面加了五个字“离土不离乡”。离土不离乡结果是村村点火,村村冒烟搞乡镇企业,再一次分散工业化,占了很多耕地,造成了很大的污染,最后好多农户乡土都不离,农业成了农户的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又进一步提出,“小城镇大战略”,这个意图非常明确,叫农民不要进现有的城市,现有的城市率先现代化,农民自己在那里“化”,结果还是不灵,建了4万多个小城镇,也没有瓦解“农工潮”,现在农工潮每年1.3亿。
   实践证明“农工潮”走的路线,不进小城市,中小城市进的也很少,呼啸而过直奔大城市。这就说明了,只有城市化,而且是农村人口城市化,才能解决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问题。我们对农业不能再“好行小惠,言不及意”,给一点好处维持几年,这不解决根本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就是减少农民,消灭小农生产方式。
   【学生家长】 嘉宾好,新农村建设,中央是不是确定华西为样板?
   【L院长】 这个我不知道,但是我对华西是高度评价,它是真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农村不能再走它那条路了,因为已经错过了时机。当年大包干的时候,农村经济搞不好的罪过。都怪集体经济,把集体经济瓦解了,这是战略性的失误,只有吴仁宝采取了“外圆内方”的政策,把集体经济保留下来了,所以华西走的一条路线完全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们大包干这“一刀切”,几乎粉碎了农村的农业集体经济,现在我们的外部环境又是一种全方位的市场化条件,再重新走集体经济的道路,那只有少数领导干部很强的地方才有可能,大多数不能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重新实行市场经济的原始积累,分化农民,一部分农民进城,一部分农民从小农,变大农,最后变农场主。
   【黎莘】 新农村建设应该扭转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现在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欠缺,嘉宾认为是不是?
   【L院长】 农业生产投入欠缺得首先确定一个参照系。按照当前的发展阶段,我们中国农业的机械设备、种子、农药、花费投入量已经不少。它的问题是制度投入不够,核心是土地制度必须变,土地制度不变,分地这么零散,使机械化、科技化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科技兴农,得先讨论兴什么样的农,绝不能兴小农,只能兴大农。所以现在要说投入不足,就是说,农田基本建设和以前比是相当的不足。为什么?是农业生产方式出了问题。几乎大包了,包到哪里,农村土地破坏到哪里,树砍到哪里。现在这个事只能落到国家的肩上,由政府组织和投资兴建大型地农田水利建设。
   【现在还安全吧?】 这次据说对征地的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你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怎么下力气整顿呢?
   【L院长】 我刚才说的不是征地问题,是指土地制度首先落实产权问题。农村土地的产权是不明确的。法律上规定的是集体所有制,实际上这么多年来,谁也没有尊重过集体所有制。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从政府角度,刚才网友问征地,征地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一个商业的概念,不尊重所有权的概念。征地给的补偿,是一种补偿费用,不是价格,因此不体现出两个产权所有者之间的交易。所以土地制度不明确产权的问题,政府不尊重产权,农民也不尊重产权,说中国的土地是私有化,还是国有化,这两种倾向,都探出点影来,但是就不像集体经济。对征地问题的解决,现在人们比较关心。我知道政府给农民补少了,但是我说这个话,有可能得罪人。我是不主张征地的。因为,各级政府不是国有土地的代表,它没有权力直接征地。应该是两种所有制之间的交易。我们应该有一个代表全民土地的机构,由人大常委会委任的机构,由它向农民购买土地。这个“买”就是正常的市场价格。而我们现在两种所有制之间,没有市场价格,没法认定价格合不合理。所以我认为是不是暂停征地。城市建设需要耕地,只有拿社保换土地。就是说,耕地上的所有农民,谁要用他的地,就得保证这些农民成为城市居民,给他解决住宅问题、医疗问题、就业问题、社保问题、孩子教育问题。
   没本事解决这些问题,不要占地。而且还得“补课”,现在4千多万的农民,应该赶紧迁到城市来,成为城市居民,让他们就业靠市场.社保靠政府,所以我这个思想说白了是土地国有化的思路。占一块国有化一块,但是这个代价不是给现金,是等于让农民带着土地进城,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什么时候能实行,这个我说不清楚。
   【我为峰】 嘉宾您认为新农村真的建成后,农民是不是比城里人过得好,彻底翻身了?
   【L院长】 我认为建成以后,就没有现在的传统农民了。他是未来的农场主,比我们现在网上网下的人都过得好。进到城里的人,就是城市居民了,到那时候都是全面小康社会了,最穷的人也是小康社会,所以新农村建成之日,就是和谐社会,就是小康社会,难道我们担心他们不彻底翻身吗?
   【新青年啊】 请对W教授的这段话作出评价:中央“一号文件”从来没有提出要走集体化道路,从80年代以来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集体化道路所产生的问题而提出政策的。这样的说法正确吗?反正,我是反对的,这是对农民强烈希望重新被组织起来的蔑视。
   【L院长】 这个说法总的来说是不对的。小平同志早就说过:现在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将来还是走集体经济道路。“一号文件”现在确实没有说过,要搞集体经济,但是谁也不相信我们共产党人会反对集体经济。我认为集体经济是中国农村走向富裕的成本最低的经济形式。由于我们犯了一些战略性失误,现在也没有必要推倒重来,全面人为的推广集体经济,让市场去选择吧!W教授说:“中央的文件是纠正集体经济这是错误的。中央的文件是纠正历届政府自己‘左倾’错误,捆绑农民,不让农民放开手脚发展经济的错误.所以我们当时的提法叫做‘可以可以也可以,放开放开再放开’,实际上改革的主要对象是政府的错误政策,而不是集体经济。”我们过去集体经济搞的不好,不是集体经济的责任,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我们的集体经济的生产、消费、流通、分配四个环节都被捆绑着一个统购统销一个剪刀差,就注定集体经济天生亏本,谁听中央的话,谁就亏得多,而吴仁宝,搞了“外圆内方”表面听,实际没听,所以他亏的少,他当了40多年书记,把这个村搞得越来越富,所以他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所以集体经济搞不好不是集体经济的责任。它没有任何表演的机会,它的手脚一直被绑着。但是遗憾的是改革的时候,在放开手脚的时候,给它粉身碎骨了,连它本身都瓦解了,所以有些集体经济搞的好的农民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天退到解放前”。
   【远文】 新农村建设会不会像西部大开发一样火一阵,然后就无声无息?
   【L院长】 这个问题的提法不科学。因为西部大开发现在正搞得风风火火,已经投入一万多亿了。修了很多路,修了很多的管道,人们对西部大开发的期望值是不是有问题。因为西部大开发解决的就是民族团结、边疆安全、生态保护,不能指望在西部像在东部一样大搞制造业、大摘商业,我认为那个还不到时候。因为西部是人和自然的矛盾,不是几代人的事。而新农村建设不是运动,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是在这样一个总的提法之下,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过程。恐怕得锲而不舍的干三五十年。因为中央政府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农业,从来都把农业放入重中之重,所以它不会一阵风吹过就无声无息。
   【L院长】 谢谢广大网民听了我的谈话,我这次到网站来不是我自己想来的,是网站同志请我来的,我并不是想要表现我在新农村建设上有什么发言权,不过我可以借此机会把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和大家交流。谈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但我很少上网,有什么中肯的意见,可以给我来信。
   在线交流结束后,有不少网友发表了如下帖子:
   【网友A】 今年国家彻底取消农业税,并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种粮成了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来源,这样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业的基础地位得以巩固。
   【网友B】 根据历史经验。社会化的大农业不是建立在共同占有和联合劳动的基础上,就是建立在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基础上。必须根据广大农民的意愿,权衡利弊加以引导。
   【网友C】 城市的大门已经被农民冲开了,但是,许多政府和城市还没有为他们离开土地和进入城市做好必要的准备,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随处可见。诚然,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应当是放任自流和无序的,但是,我们必须为那些有能力和应当进入城市的农民提供公平的机会和必要的公共服务,使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网友D】 华西村的存在证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适应性和优越性,而这一切的关键是必须有一个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懂市场的村官。可见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其根本趋向是集体化,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
   【网友E】 在一些工业化的国家,美国农民不到2%,日本农民在5%到 7%。他们国家的目标就是要让农民的收入超过全体国民平均的水平。欧洲农民的数字在10%,农民也是很富裕的。世界上任何国家,城市化是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变成市民。如果说一个国家永远是大量的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那这个国家进步很慢。可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当中,农民的数量将会减少。
   【网友F】 国家要提高对农民失地的补偿标准,并对失地农民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把失地农民纳入当地城镇的社保体系,但农民征地问题的解决最终要提出来逐步推行征地制度本身的改革
在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和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一场影响广泛、意义深刻的变革。请你就我国政府应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200~1800字之间。

选项

答案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又是对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和升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融入新的思想内涵,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同时,也必须尊重历史经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是我们实践中取得的一条基本经验。这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已写入宪法。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最好的时期,往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农村社会最稳定的时期。历史表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作为农村的基本政策,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它让农户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它符合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和我国国情,可以使农户根据市场、气候、环境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及时做出决策,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也有利于农户自主安排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增加收入。正是由于这些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广泛调动农民积极性。“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当前,要以农民增收 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教助和保障体系,把更多更好实惠带给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解决好新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农民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出发点探索农村发展的新思路。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激发农村和新活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有条件的地方,农民可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如果违背客观规律,不顾现实国情,去做超越历史进程的事情,不但不会促进发展,反而会阻碍历史的进步。我国目前有13亿人口,其中9.4亿为农业人口,约2.6亿个农户单位,而耕地面积已经减少到 18.4亿亩,户均耕地面积只有7亩多,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亩多,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更远远低于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现阶段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基本生活保障。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尽管有2亿多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但由于户籍、社保等制度不完善,目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并未真正融入到城镇体系中。 因此,如果不能很好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盲目套用规模经济原理,试图一蹴而就地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甚至假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名义大拆大建、大搞土地兼并,必然会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再加上国家财力所限,难以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很可能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产生“流民”问题,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制度和法律的经济学分析告诉我们,如果动摇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石,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保障,农民的财产权利受到侵害,必然会影响农民的经济行为,减少生产投稿。长此以往,将势必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无论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还是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及社会稳定等方面来看都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和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才能真正给农民“定心丸”,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增加投入、发展生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CIA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