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定材料 1.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至此,

admin2011-03-11  35

问题 (一)给定材料
    1.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凌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在巴西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至此,中国的世界遗产达40项。消息传来,国人振奋。但问题也随之产生,广东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黄大维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日后保护和建设的必要成本增加,不排除门票涨价的可能。此番言论引发媒体热议,各地申遗的目的难道就是涨价?新的项目申遗成功后,会不会出现以前曾有的重开发盈利而不重保护的情形?
    2.据《人民日报》报道,根据以往经验,申遗成功之后的景区门票涨价是不争的事实。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福建土楼,门票价格上调幅度从40%至300%不等。
    包括苏州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九寨沟、黄山、武当山在内的许多景点门票价格,也都是在成为“世遗”后大幅度提高。
据有关专家分析,门票涨价的冲动源于两点:其一,为了申遗,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需要有所回报补偿;其二,成为“世遗”后,需要更细致的保护。
    对此,广东丹霞山管委会主任黄大维坦言,丹霞山为了申遗,对遗产地进行环境整治,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投入了1.2亿元资金,资金主要靠贷款。
    入选“世遗”后需要更细致的保护,也是各地景区涨价的一个理由。
    今年7月中旬,平遥古城将门票价格由100元提至125元。参与听证会的代表们认为,目前平遥古城门票价格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地位不相符;古城保护投资巨大,需要通过调整门票价格以增加古城的保护资金。其它一些景区涨价时也表示,门票收入难以承担维护景区的相关费用,希望通过提高门票价格增加综合收入,解决经济窘境。
    有评论就此质疑,为什么在申报期间可以不惜工本,动辄花多少个亿,申报成功了就没有钱了呢?为什么保护环境可以不讲投入产出,保护世遗就要急于收回前期的投资呢?说到底,地方政府的真意并不是保护,而是将世遗当做摇钱树、聚宝盆,前期的投入是为了申遗成功后丰厚的回报和长期的财源。
    有人认为,像中国丹霞是举世无双的、典型的自然博物馆,是民众学习自然科学的课堂。从这点出发,门票价格应该降,最终免票。这并非天方夜谭,国外不少世遗就是不收费的。
    3.有评论指出,丹霞山的急迫,或可从一个侧面印证国内景区纷纷申遗背后的经济考量、经营考量,这种考量甚至变得愈发赤裸和直接了。对于这些景区及景区背后的地方政府而言,申遗只是序幕,真正的大戏在于嗣后的建设和开发。申遗成功不只是门票涨价的开端,也是景区大兴土木的开始。建设的欲望和资金的缺口同样没有止境,于是,只有不断酝酿涨价。
    真正让人担忧的正是这种“建设措施的加大”,或曰“建设性破坏”。很多景区大兴土木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完整性、天然性,甚至可能因为过度开发而使得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价值降低。此前,文化部官员曾批评各地申遗中“重开发、轻保护”,指出确有一些地方申报成功之后热衷于    大兴土木搞建设、大张旗鼓搞开发,而对遗产保护急需的管理、规划、抢救、修缮、展示乃至安保工作则漠不关心,甚至掉以轻心。
    这种声音并非危言耸听,此前确实发生过景区申遗后为旅游开发而保护不当的例子。坐拥“世界自然遗产”金字招牌的湖南省张家界就曾因“超容开发”被联合国遗产委员会亮“黄牌”警告。而为了“摘黄”,恢复武陵源的自然风貌,张家界当地政府不得不将景区内近34万平方米建筑物全部拆除,此举花费数亿元人民币,比当时已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
    另有评论认为,申遗成功,对很多地方来说,就代表“丑小鸭变白天鹅”,不仅可以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景观档次,更重要的是,可以立刻身价百倍,在各方利益驱使下,恐怕难以保证申遗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所在。
    4.《人民日报》日前发表文章称,年初以来,国内多个景区先后涨价:山西平遥古城门票从100元调整至125元;湖北黄鹤楼门票由50元涨至80元;山东三孔景区联票由150元涨至185元,有“七仙女”故乡之称的安徽天柱山景区门票调价正式执行,价格从120元涨至150元。
    《人民日报》记者发现,被采访的几个门票涨价的景区,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履行了“涨价听证会”和“提前半年公布”的规定。但是,即便如此,就能确认景区门票涨价的程序是合理的吗?
    ‘逢听必涨’,是否因为参加听证会的消费者代表多为当地官员和百姓?听证公正性如何保证呢?”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副校长牛立文认为,虽然景区都履行了门票涨价的听证程序,但是具体的操作环节仍缺乏公正的保障。
    家住合肥市政务区的张琳是一位标准的“驴友”,她告诉记者,虽然不少景区涨价前都提前向社会公布,但是游客反馈意见的渠道并不是很通畅,有些时候“公示”就变成了走走形式。
    “有些景区的‘公示’就是简单贴张告示,这种‘公示’的效果有多大?让人不得不怀疑。”张琳说。
    5.《工人日报》8月8日发表文章称,7月下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再次强调了规范门票价格的问题。其中规定:  “景区门票价格调整要提前半年向社会公布,所有旅游收费均应按规定向社会公示。”
    7月上旬,发改委也将“防止门票价格过高、过快上涨”的文件发出,似乎这些举动也是对于国民党副主席严孝正提出大陆景点门票贵的回应。但紧随其后,平遥古城等景点却“顶风提价”,景区门票价格成为人们近期热议的焦点。
    文章作者指出,国内旅游业中存在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现象。景区的开销大多都依赖于通过门票所得的收入,一旦开销增加,提高门票价格便成为了增加景区收入见效最快的办法。迷恋门票收入成中国旅游业通病。
    然而,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资源具有与一般经济性资源不同的特殊性,是保护性资源,同时也是典型的公共资源,应为全体人民享有。作为公共资源,景点门票定价的基础不是依据开发、保护、管理资源的需要,而只能根据国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大部分遗产地的门票趋向高额化、市场化,改变了遗产资源的公共性质。
    作者呼吁,世界遗产门票涨价,就是改变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的公共性质,将国家和政府对于公共资源的保护责任“合理合法地”转移给公众。是某些政府部门和管理机构侵犯了公众利益——给公众参观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设置了高门槛。要在理顺管理体制的同时,对世界遗产和风景资源进行立法保护。在遗产地和风景区的管理体制和门票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之前,建议政府加强对门票收入使用的监管,确保门票只能作为资源保护费用的补充。
    6.中国丹霞地税申遗专家组组长,中山大学教授彭华认为,尽管一些地方申遗的动力可能来自于发展旅游对品牌的需要,但是旅游发展并不依赖门票。在一般的旅游地消费构成中,门票是最小消费之一,主要的消费则是服务性消费。事实上,景区靠门票提价来增加收入是短视的。在整个旅游消费里,门票只占10%~15%,大量的消费花在吃、住、行、娱、购上。如果门票太高可能把很多人挡在门外。“而维持稳定价格,扩大服务性消费等,对于整个旅游收入乃至周边城镇和乡村发展的拉动效应更大。彭华说,政府在决定申遗的时候,基本上不存在从门票中回收投入的预想,而更多的是通过申遗来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投资环境,以便吸引更多的外国服务性的项目投资和更多的旅游项目投资,这才能真正扩大税源。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甚至取消或部分取消了门票,由财政直接负担保护与管理费用,却可能带来更大的服务性消费。”
    长期关注文化产业的学者裴钰日前撰文称,由于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的特殊魅力,门票的价格杠杆和输血功能都很有限。其实,文化旅游要以区域经济需求为根本,可以打景点的小算盘,比如提高门票价格,但更要关注区域的大账本,后者才是合理地实现世界化遗产的利用效能。
    真正破解之道,并非提价,而是必须以刺激区域消费为根本目的。比如,英国伦敦推出了“伦敦通”,分一日(27英镑)到七日(72英镑),美国纽约推出了“纽约通”,分一日(75美元)到七日(190美元),两者:均是多个景区免费参观,排队优先、免费导游服务、餐饮娱乐折扣等优惠。景点门票虽然免费,但体现了旅游业对服务业的有效提升。
    台湾绝大多数景区都不收取门票,也不会交给私人公司打理。虽然不收门票,但拉动效应明显,当地零售业、餐饮业、旅馆业和交通业都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得到发展,每年的税收也因此增加。税收的增加让台湾观光机构的预算费用每年递增,最后这些费用返还到景区用于维护和运营。门票经济从来不是台湾旅游业的主要形式。当地政府和旅游业者算的是一笔大账。日月潭不收门票,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借以推动地方零售业、餐饮业、旅馆业和交通业的发展,最后政府再用税收的方式获益。税收增加,台湾观光机构获得的预算也随之增加。观光机构再用这些预算投入到各个景点,用于景点的维护和运营。大陆各地盛行的把景区承包给公司经营的做法,在台湾也不存在。私人公司为了开发,有可能牺牲环境保护,所以政府不敢把景区的运营交给私人公司,舆论也不会让政府这么做。
    7.面对公众关于申遗只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指责,一些专家和遗产地表示申遗也是对保护世界遗产的承诺,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这对遗产的保护也是有利的。贵州省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办公室主任傅玉良说,“申遗”成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难以估量的,但这也意味着保护的责任更大。保护不好,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不仅要摘牌,还会将其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单。
    “其实从‘申遗’的目的来说,保护世界遗产和发展当地经济并不矛盾。”彭华认为,一个地方“申遗”是对资源保护的选择,是对遗产保护公约的承诺,是一种责任。“申遗”本身意味着要接受监督,每走一步都要承诺保护,所有行为都要体现保护。这对遗产地来说将是一个长远的重任,不能因为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而忽略了保护遗产的责任。同时当地政府肯定也要考虑到,“申遗”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这是一个可以做到两全的选择,既做到保护遗产又做到促进发展,达到双赢的目标。
    8.广东开平碉楼为申遗花费1.36亿元,河南安阳殷墟投入2.3亿元,山西五台山单是景区整治和搬迁就开支8亿元……在国家项目资金、地方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等的包装下,申遗项目都成了重金打造。然而,相对于申遗期间巨大开支,申遗之后保护费用稀缺已成普遍现象。从北京五大世界遗产曾高达32亿元的修缮资金缺口,再到兵马俑博物馆年均仅几百万元维护费用,众多世遗的待遇一落千丈。
    据介绍,虽然一些热门景区游人如织,门票收入可观,但落实到保护上的资金极为有限。除去上缴政府、财政、旅游公司和维持人员开支的资金,平均用到遗址资源保护上的资金连门票收入的10%都不能保证。据统计,云南石林风景名胜区2006~2008年3年间门票收入9亿多元,而用于景区日常维护的经费占门票收入不到10%。
    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丹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遗址保护费用稀缺现象比较严重,项目账面上的保护费用许多实际也用于他处。资金配备体制不健全、层层盘剥分流、商业盈利意识大于保护意识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
    9.为维护世界遗产权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严格保护、合理利用”放在首位,同时建立了监测机制,世界遗产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可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甚至除名。
    尽管有严惩措施,丹青却仍对一些世遗项目的现状表示担忧:一些地方在商业利益和不良政绩观的驱动下背离了保护遗产、传承后世的初衷,在经济利益诱惑下演变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遗产蜕变为产出效益。
    这似乎成为申遗成功后的普遍现象:一旦某地的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其品牌效应便迅速放大,成为旅游业的金字招牌。申遗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被放大为对GDP的贡献率,并被遗产所在地政府津津乐道,而进行有效的遗产保护却被抛在脑后。以1997年申遗成功的山西平遥古城为例,门票收入从申遗成功当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7500万元。
    旅游综合收入从1997年的125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6.7亿元,旅游收入占当地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不到1%增长到2008年的13.91%。
而在1997年当选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丽江古城,申遗成功后游客数量连续多年年均增长10%以上。2009年旅游业收入88.66亿元,同比增长27.49%。旅游业对当地GDP的贡献率常年保持在50%以上。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指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本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具有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性。.但在不良政绩观的驱动下,必然会出现“重申请轻保护”的现象,靠大搞旅游开发来换取经济利益。有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即便申遗成功,一些世遗终将难逃被毁命运。
      (二)作答要求
“申遗成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都是难以估量的,但这也意味着保护的责任更大。”请结合给定资料,就如何保护世界遗产提出建议。
    要求:内容全面,有针对性;条理清晰;不超过350字。

选项

答案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需做到以下几点: 景区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转变“重利用,轻保护”的思想观念。 积极扩大世遗景区的服务性消费。多措并举,大力推动世道景区的吃、住、购等消费,为景区的保护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加强对世遗保护资金的监管。健全世道保护资金的配备体制,坚决取缔世道保护资金层层盘剥分流的现象,加强对景区门票收入的监管,确保门票收入作为资源保护费用的补充。 理顺世道景区的管理体制。加强对世遗景区“建设性破坏”的监管力度,做好建设前的预警、建设中的及时叫停、建设后的惩处和恢复工作;加强对世界遗产和风景资源进行立法保护。以立法形式规范世遗景区的门票涨价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世遗保护资金的来源、使用途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3RJ3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