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改革是当代中国的鲜明特征,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让成长的烦恼不断显现。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暴露出发

admin2018-04-23  65

问题 给定资料:
    1.改革是当代中国的鲜明特征,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在创造世界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让成长的烦恼不断显现。从区域差距到城乡差距,再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不同步,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暴露出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更催生了发展理念与方式的深刻转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从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增长的硬指标,到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软实力,从经济结构的优化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再到扶贫脱贫的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贯穿着“全面”的总要求.体现了“协调”的新特点。认清、吃透、把准协调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本质要求,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胸中有全局、行动有章法。有序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2.近两年来,“胡焕庸线”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关注而成为业内讨论的热点.其中一个问题是中国如何打破“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分界线,由中国人文地理学奠基人胡焕庸提出.其背景是当时对国内人口是否过剩的大讨论。1935年,他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该文称:“今自黑龙江爱辉(今黑河),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的面积计4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西北部之面积,计70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计四亿四千万,约占总人口的96%;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总人口的4%。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这条从黑龙江省爱辉县到云南省腾冲县之间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被后人称为“胡焕庸线”,简称“胡线”,它揭示了中国东密西疏的人口分布特点,这一发现对地理学界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理所”)副研究员陈明星指出.“胡焕庸线”第一次明确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也指明了背后存在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差异,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的综合性、区域差异以及空间布局研究的特色。
    “胡线”的神奇之处在于,其倾角与第二、第三阶梯地貌线相似,也和400mm等降水量线相似,甚至与公路交通运输网突变线分布类似,还和QQ同时在线人数分布图中的突变线有高度的重合……陈明星认为,“胡线”不仅仅是一条人口地理界线.也是一条综合的生态环境界线。
    如今80年过去了,有研究表明,“胡线”整体向西北方向偏移,且东南和西北人口密度均在增加,但其揭示的人口分布格局却没有多大变化。
    中科院地理所教授封志指出.2010年中国东南与西北半壁人口比例仍大体保持在解放初期的94%比6%的水平。“这说明中国西疏东密的人口分布大势一定受到了某种自然规律制约或资源环境限制,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只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基本地理格局。”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贵新则指出,“胡线”在过去的80年高度稳定,以现在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准、改造自然的力量以及可预见的未来发展看,“胡线”未来将依旧十分稳定,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3.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曾提问:“我国94%的人口居住在东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样也需要城镇化。我们是多民族、广疆域的国家,我们要研究如何打破这个规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让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分享现代化。”
    早在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第一会议室召开中科院和工程院城镇化研究成果汇报会上,就曾向在座的专家学者们提出“胡线”破与不破之问。他说:“城镇化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胡焕庸线是个经济地理问题,应不应该打破?能不能打破?请你们帮着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教授丁金宏认为,“胡线”转热的深层原因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是否需要、如何实现地域均衡的严峻拷问”。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引导约l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而“一带一路”也在打造“向西”开放的新格局。
    与会专家建议适度加快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力好的城市群地区集聚,在城市群内则要促进人口主要向中心城市以外的中小城市分散.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和路径。
    与会专家对打破“胡线”一说尚有分歧,但总体看,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同政府必须顺应经济本身的发展规律,缩小东西差距、实现西部就地城镇化需要顺势而为;改变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大势不太可能,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口分布进行适当调整和引导。
    4.自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北京加快产业转移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天津、河北主动承接。然而相关调研发现,在相关规划文件尚未公布的情况下,“谁跑得勤快,项目就给谁”成了承接地“招商竞赛”的潜规则。盲目争抢导致产业承接园遍地开花,也出现项目布局无序,同质化、重复建设较多的现象。
    相关人士表示.当前正值“十三五”规划的酝酿发酵期,在协同发展的整体要求下,国家有关部门及京津冀三地.应对区域产业布局及分工协作进行整体谋划,划定功能分区,以规划引导重大项目转移和落地.避免走回“分散发展”的老路。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河北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就达197家。这些园区大都打着“承接”概念赴北京招商,“僧多粥少”导致暗战频频。而这些产业承接园区大都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定位,在规划上没有足够成熟的想法,对承接项目往往“饥不择食”。
    北京市负责产业外迁的相关部门一年来感触颇深:从河北过来进行招商对接的产业园区可谓纷至沓来,“前脚刚送走一波,后脚又来了另一波,而且还是在同一个辖区内的”。
    “我们在北京设立的项目招商对接办公室,隔壁就是另一个临近县的对接办。”河北省唐山市某工业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和北京的一些产业项目对接时,经常会遭到“邻居”的明争暗抢。
    北京某大型环卫项目原本计划落户河北省某县环保产业园。他们看中的是该县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配套基础。“原材料基地和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都在这里。”但临近的另一家开发区却执意通过领导施压,争取该项目到当地落户。在市场主导和行政干预的夹缝中,这家企业左右为难。
    产业承接园盲目争抢项目.导致产业同构、重复性建设的现象颇为突出。业内认为,重复的建设和对资源的争夺使区域内的竞争大于合作,过度竞争不仅增加了区域内每个经济体的发展成本,也可能削弱区域整体竞争力。
    5.近年来,T市H开发区为承接北京西直河石材批发市场迁移,规划了总占地面积约2万亩、总投资近100亿元、堪称全国最大的国际石材城,目前已吸引130多家北京石材企业签约落户,其中27家已经开工建设。
    但在与之相隔约260公里的B省C市某地区,也在规划建设一个承接北京石材产业转移的巨型平台——占地约1.7万亩的石材商贸城。该项目于去年5月奠基,目前36万平方米的大板批发市场一区、二区已基本建成,30多家人驻企业也已经开工。
    同样,北京动物园批发、大红门等服装批发市场的外迁也引发了廊坊永清、保定白沟以及天津的承接竞赛。这些承接平台均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巨资,比如廊坊永清国际服装城建于2009年,预计总投资达800亿元,天津电商城则提出打造京津冀消费品辐射集散中心、规划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但目前这些园区实际入驻的商户并不多。
    京津冀三地曾达成政府间共识.确立构建“4+N”产业合作格局,其中四大承接主平台包括: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一中关村科技园区和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但众多承接平台大都把生物制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航空等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同质化竞争趋势明显。
    在素有“中国葡萄酒之乡”的Z市Y县,正在规划建设的京北生态新城计划到2016年打造20个产业承接载体,其中航天、智能制造装备、通信和环保几个产业园被作为建设和招商的重点,看上去与当地的资源禀赋及产业链并无太大关联。
    各承接地抢占先机、率先突破的冲动并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的管控。有关人士建议,下一步,一定要使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承接等各项工作重新回归到规划引导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范畴,克服产业布局同质化.避免无序竞争。
    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5年11月3日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介绍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记者: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十三五”规划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京津冀一体化是非常受外界关注的。我想问在国家层面推出这种策略和战略,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会有一些什么新举措吗?比如会不会有一些标志性的成果?
    徐绍史:协调发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区域的协调发展。我们国家地域广阔,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00万平方千米,由于自然、经济、地理、资源等各种因素,决定了我们的区域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两年,应该说在区域发展上已经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战略,传统上是四大板块,东部、中部、西部加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从2013年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又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这些比较完整地构成了我们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如果说还要补充一点的话,就是最南边沿着珠江和西江流域,由东向西发展的泛珠合作,也就是珠三角,通过珠江、西江流域带动“9+2”的泛珠三角发展,这对区域协调发展也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们会继续实施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西部地区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为向西南开放创造很好的条件;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所以要发挥好产业连接和发展的优势:东部地区主要是制度创新、转型发展和陆海统筹;东北老工业基地依然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
    对于三大战略,大家也都清楚。一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要实施“五通”。现在我们测算“一带一路”沿途相关国家65个,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国家响应“一带一路”战略,纷纷要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考虑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通过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来带动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与此相配合的还有环渤海的发展战略。三是长江经济带,要推动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沿江产业转移和优化升级、长江生态保护。“十三五”会继续沿着这样一个思路,把区域协调发展工作做好。
    7.站在理论的角度.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能力的科学之举。协调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为理顺发展关系、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
    协调发展的提出,不仅是基于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现实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生命力。“唱和如一,宫商协调。”从古代中国的传统智慧,到当代中国协调发展的全新理念,“协调”一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期待一个人与自然更加协调、社会与经济发展更加和谐、城乡共同发展和区域共同富裕的更加均衡的发展新格局的到来。
    作答要求:
根据给定资料.结合当前实际,围绕“协调发展”这一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选项

答案 协调发展创新为上 一边是高楼林立、经济繁荣的东南,一边是寂寞荒凉、千年不变的西北,撕裂中国社会的,不仅有胡焕庸线,更有经济发展的差距、思想观念的差异。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有力推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然而,这种在原有格局下的局部发展并没有解决东西部发展差距问题。可见,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以创新思路打破旧格局。 协调发展在于创新,是新内涵的发展.而不是平均发展。西北辽阔荒凉,东南富庶稠密,自古皆然,其原因不仅在于经济发展水平。更受到气候、历史、民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协调发展本质是创新,要赋予发展新内涵。协调发展不是在财富分配上吃“大锅饭”。而是要寻找自身的资源禀赋,实现造血式发展,而非传统的输血式发展。同时,发展应该改变以往高能耗模式.应该通过涵养绿色,涵养资源,积极发展旅游、文化创意等朝阳产业,实现经济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协调发展在于创新,是开放共享的发展,而不是封闭发展。对于偏远山区而言,“靠山吃山”式的封闭发展,不仅效益低下,而且生态代价昂贵,不可持续。用协调发展的思路看,一个地区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自我拼搏,而是在一个更大的、开放共享的发展格局中寻求最佳路径。协调发展最大的优势在于在巨大的时空内整合配置资源,实现效率的最优。从宏观层面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到微观层面的西藏林芝的桃花节旅游,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互动为地区的发展拓展广阔的思路。寻找到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仅要做到功在本地,更要达到利在全局。 协调发展在于创新,是各方共赢的发展,而不是博弈发展。协调发展是个宏观概念,但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各参与方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同质竞争。当前,京津冀一体化趋势逐年加快,由于承接地区规划和定位不合理,导致产业承接园,出现部分项目布局无序,同质化、重复建设较多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只有过剩的产能和同质竞争,很难实现共赢发展。可见,协调发展只有以共赢为中心,合理规划发展思路,摒弃同质竞争,寻求共赢,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 财富和幸福梦想。在历史的千年驼铃声中回响,跨越空间互惠互利,古今皆然。协调是开放时代的要求,是资源整合的智慧。但协调不是万能的,作为发展的推动者,只有秉承创新精神,才能打破旧有格局,有效推进协调发展,为中国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公民创造财富和幸福。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pfO3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