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是贯通“四化”的纽带,是城乡要素流、产业流、信息流汇聚的关键结点,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

admin2017-12-13  41

问题 给定资料
    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是贯通“四化”的纽带,是城乡要素流、产业流、信息流汇聚的关键结点,是我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开发区建设、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驱动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地方把城镇化变成了单纯的房地产开发,忽视制度配套,农民进了城,却转变不了身份,一些城市面临土地、水资源供给及环境承载力等诸多突出问题。
    当前城镇化的积极推进和深化转型,对与此紧密相关的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城镇化金融需求在扩大,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服务业发展、保障房及商品房建设、居民消费等多个重要领域,再加上产业转型、消费升级蕴含着大量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据估算,未来五年仅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就将拉动投资超过3万亿元;另一方面,金融活动的效率需要提升,2011年末我国MRI与GDP的比重高达167%,接近美国同期的三倍,这是我国金融结构有待优化、资金配置效率不高的表现。未来要按照十八大提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打造开放、多元、协调和创新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
    2.2010年初,北京市全面启动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的城市化工程,大红门村就是其中之一。长期以来,这里雨水污水管道老化,满是扬尘的道路也坑坑洼洼,而且外来人口、违章建筑、治安隐患“三多”问题,也让村民们颇为头疼。在旧村改造工程中,无疑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工程推进之初即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旧村改造工程不仅预期收益低,而且资金需求规模大、时间紧,这从大红门村仅农民安置房建设就有60万平方米中可见一斑。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一个村级工程,许多银行均因风险难以估算而望而却步。
    在资金缺口已成燃眉之急时,农发行北京市分行的41亿元新农村建设贷款成为及时雨。“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我们不仅看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关注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农发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王建荣说。
    截至2013年初,农发行北京市分行已实际发放旧村改造贷款263亿元,其中为重点村改造项目发放126亿元,支持范围业已扩大到丰台区大红门、西局村、大兴区瀛海镇、榆垡镇等旧村改造项目,涉及村庄70余个、拆迁人口5.6万多人。
    信贷投入规模的不断扩大,显示出该行支持城乡一体化已迈出稳健的步伐,但是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城乡结合部,城镇化工程多为旧城改造、土地整理。这类项目的普遍特点是带有较大的公益性质,项目还款来源多依赖财政资金的返还,在吸引银行资金投入上不具备优势。虽然集体土地整理后,部分土地可以通过招拍挂产生收益,但这部分资金属于未来收益,并非即期资金,只有在项目建成后才能逐渐释放出来,且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银行在融资方案设计和风险控制上必须作出充分的考量。
    丰台区共有8个重点村,其中西局村是第一个吃螃蟹,也是最早受益于旧村改造的“城中村”。当农发行北京市分行行长左志第一次走进区政府时,抱的还是“应政府之所急,试一把”的想法。“没想到这条路真的走通了,2010年9月就为西局发放了34亿元贷款,保证2700余户村民顺利拿到了拆迁款。”
    农发行北京市分行发放的新农村建设贷款,多采取这种量身定制融资方案的贷款设计。首先是项目由政府主导,然后是实现项目自身资金平衡,最后是落实足额的抵质押物。由于贷款产品设计合理、风险控制手段有效,该行发放的数百亿元新农村建设贷款未出现一笔不良。
    政策性金融导向作用,也在该行支持旧村改造中充分体现。“丰台区启动8个重点村改造工程之初,资金需求紧迫,商业银行还在观望。”丰台区政协副主席李新民说,农发行北京市分行信贷资金率先进入,先后支持了西局、大红门两个重点村改造项目.并由此带动了商业银行先后介入其余6个工程,为丰台区全面完成重点村改造工程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农民的收入从何而来,就业如何保障?“北京早已在一些重点村探索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评估村级集体资产收益,然后量化到每个村民头上。”丰台区政府一位人士说,这项试点在50个重点村改造前就已启动。比如,大红门村在拆迁建设过程中,已预留出部分产业用地,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这部分产业用地开发收益权和原有资产换成股份后,再量化给村民,如此这些身份转换后的农民,就有了新的就业渠道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旧村改造完成后,大红门村村民不但能获得人均50平方米的安置房,还能获得每人50平方米标准的产业用地。“这些资产统一由村里通过公司规范管理,除去已有的酒店、4S店,还将在这块产业用地上建其他商业设施,农民则定期从中分红。”于连山说,“带着这些资产上楼,村民增收就有保障,再也不用为以后的生活担心了。”
    由于在整个旧村改造过程中,产权清晰,一点后遗症都没有,也为银行信贷资金的顺利进入打下了基础。据悉,为支持首都新农村建设,农发行北京市分行已累计投入中长期信贷资金320亿元,支持了大兴磁大路、怀柔区怀杨路等多条道路工程,还支持了街坊路改造、生活用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惠及村镇30余个,直接受益农户两万余户。凭借在城乡一体化中的迅速切人和推进,该行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北京市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3.2013年4月,山西省最新城镇化率调查数据显示:去年该省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26%,比上年提高1.58个百分点,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速度0.08个百分点。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栋梁说:“这表明山西实现了由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向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转变,标志着社会结构进入了新的时期。”
    数据显示,山西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327美元,工业化水平为52%,城镇化与工业化之比为0.99.比上年上升0.06,但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区间,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与产业人员匹配程度仍有很大的空间,破解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与改革,成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山西省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尽快实现“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的转变,并大力发展金融、交通运输、商务、工程咨询、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以提升城镇化质量。
    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特定背景下,山西省经济仍处于上升通道。李栋梁分析,由于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以人口城镇化为支撑,加快消费主导的经济转型,充分释放国内巨大的需求潜力,尤其是消费需求潜力,将形成全省未来5~10年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
    4.山西省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根据测算,此次城镇化将带来3000多亿的投资需求,拉动GDP增长13~18个百分点。全省各地已将加快城镇化发展作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受益于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民集中居住,社会人口、财富加速集中的城镇化进程,潜在金融资源得以聚集,有利于集约经营,明显降低了运营成本。其次,“三农”抗风险能力增强。农村的耕地、林地、水面可以流转,农业经营趋向规模化、组织化和机械化,易形成产业规模,市场议价能力、抵御市场波动能力明显增强。再次,“担保难”问题得到缓解,城镇化直接拉动涉农产权加快流动,如土地经营权、山林权、集体建设用地权、房屋产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等,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一举多赢。
    当前,山西省城镇化水平虽然相对落后,但也已步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而城镇化过程是一系列经济要素配置方式的重要组合过程,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金融资源配置方向和作用在新阶段也面临着调整和转变。
    现行金融政策滞后,既没有农村城镇贷款的操作制度,也没有开辟农村城镇建设的专项贷款,更无支持农村城镇建设的贷款优惠政策。同时,在信贷产品创新上,国有大型银行信贷品种一律由总行开发,各分支机构难以根据属地实际需求开展金融产品创新,而地方金融机构自主创新的能力又较弱。基层金融机构的信贷品种缺少对农业的扶助开发贷款和10年以上的长期建设投资,而且贷款方式主要以抵押为主,缺少信用放款。从总体信贷投向上,主要集中在各县县城的住宅小区、教育、医疗卫生等有限区域和领域,在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及其他小城镇的建设中投入不足,鲜有介入电力、通信、商贸以及给排水、供热、街区改造等城镇建设的主要领域。
    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为主,承办单位以地方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为主,这些部门一般不具备承贷主体资格,银行主要通过政府投融资平台来具体运作贷款融资。但由于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一度出现的诸多问题,国务院及银监会要求暂停、清理、规范地方融资平台,这样本来为数不多的信贷投融资渠道更加“受限”。同时,由于城镇化建设中贷款项目多为城市垃圾处理、废水处理等公益性项目,项目本身具有中长期贷款、偿还期限长、无现金流保证、贷款管理难度大等特点,一旦项目与市场、政策发生背离,银行面临的潜在风险就会暴露出来。
    在目前的金融格局下,城镇建设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金融服务主要由农信社解决。而当前农信社实行省联社统一管理的模式,或致力于改制为农商行,严重削弱了农信社特有的“本土化”定位,再加上当地乡镇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上“先天不足”,历史上曾经沉淀了大量的信贷资金,农信社不愿意继续与之打“交道”。此外,在利率管理放开后,农信社在贷款利率定价方面上浮幅度过大,贷款管理条件日渐趋同于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的“三农”贷款难问题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
    5.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字究竟新在何处?所需的建设资金又将从哪里来?金融机构在这一进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某报记者采访了西安交大投融资研究所所长、“中国新城镇化建设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余力教授。
    记者:十八大以后,很多老百姓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都很关心,但对新城镇化到底新在何处却一头雾水,您能否作一简要说明?
    余力:新城镇化的“新”是相对原来的“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来说的,形象地说,新城镇化就是放弃城市和农村两头,从城镇这个中间地带进行突破,来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城镇化一定要有产业支撑,农民转换成市民的形式也将不再是征地、拆迁、买断,从而与农村、农业失去联系的“城市化”模式,而是主要依靠土地流转、资产置换达到适当集中,农民就地安置、本土创业的发展模式。
    记者:目前,新城镇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那么,新城镇化到底能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好处呢?
    余力:新城镇化通过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四位一体,依靠产业支撑,使农民适当集中,从而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收入渠道更加丰富,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也更为完善,这样不但能解决长期困扰中国发展的“三农”问题,通过由此产生的投资和消费的双轮驱动,还将成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载体。
    记者:新城镇化建设是一个范围极广、涉及极深的系统工程,势必需要巨额的建设资金,如果纯粹依靠政府,根本负担不起。而依靠民间投资,很多人又担心沦为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那么,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呢?
    余力:有研究认为,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的成本大约是8万元到10万元,以此推算,今后10年新型城镇化大约需要30~40万亿元的资金投入。但如果按照土地流转、资产置换原则.并遵循比较合理的投融资策略,政府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比如,政府需要负担的投入主要包括规划设计阶段的投入、普通道路以及绿地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等,除此以外,都可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利用民间资金解决。比如,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的模式,把电、水、气、暖等基础设施项目商品化,让商业资本或民间资本进入运营,这就会大大减轻政府财政投入的负担。此外,还可以采取产业政策支持的方式,让当地农业企业或落户企业进行相应投资。
    要避免新型城镇化沦为房地产开发,并非不能依靠民间投入,而是要建立合理的退出机制。目前城市化的征地、拆迁、买断模式才是造成这一弊端的最重要原因。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极为热心,政府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套合理的机制,让他们有信心进入并能光彩地退出,真正实现双赢。
    记者: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城市化建设投融资的主力,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他们还能作出哪些贡献?
    余力:作为融资主力军,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新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仍将一如既往。比如,政策性银行将可支持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不论是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的“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还是最近银监会要求的金融机构要为城镇化订制信贷产品,都显示了金融业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方向和发展潮流。随着新城镇化建设的深入,县域金融机构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都会在新城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6.新型城镇化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增长潜力,是工业新型化、经济信息化、产业轻型化、服务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概念,是解决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和结构不优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新型城镇化为龙头和主要抓手,核心是产业化,即培育新兴产业、现代农业、民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产业培育来拉动投资增长,既能解决内需驱动的消费问题,又能解决投资增长乏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新型城镇化是深化改革的很好的切入点,将成为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城镇化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大引擎,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风险,需要防范“城市化陷阱”,新型城镇化不能再走我国过去和拉美国家城市化的老路。
    城镇化建设应以县域为重点。当前提出的“城镇化”,是兼顾城和镇两个范畴的科学发展概念,重点不是大城市的扩张和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相反,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城镇化”可能更有意义。我国现有县级以上城市658个,县级以下镇近2万个,单靠大中城市接纳不断增长的农村转移人口是不可承受的,必须重视近2万个镇的发展和承载能力。
    城镇化的根本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过去几十年城市化形成的2亿多农民工并未真正市民化,大城市人口集聚后加剧了管理滞后的矛盾,中等城市发展不充分,小城镇分散、功能欠缺,说明“城镇化”不能再走过去的城市化建设的老路。新式城镇化的根本是改变农民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活和生态环境,缩小农民与市民的差距。只有“三农”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城镇化才有基础,才有意义。
    要避免“城市化”陷阱,新型城镇化要做到“六个必须”:一是必须以产业化为支撑,为农民市民化提供就业和基础支撑,逐步解决公平待遇和生活保障;二是必须以质量为根本,在产业布局上实现科学发展,要多渠道、不同梯次解决公共投入,建设上要立求环保节约;三是必须以结构合理为前提,以市、县两极城市为重点,坚持农民“离土不离乡”,完善产业架构,创造良好的招商环境和促进机制;四是必须以市场化运作为依托,依靠企业和农民、农村合作组织的主体地位,依靠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和金融创新,依靠资本市场和资本运作,避免土地财政和地方政府陷入债务风险;五是必须以生产发展、生态改善和生活提高为目标,要伴随撤乡并镇和行政区划及户籍改革,要有利于增加农田,节约行政成本,使农民“离土不失地”;六是必须提升大城市的管理水平和集群效应,城城连动、城镇连动、镇乡连动,实现内涵式发展,防范大城市拥堵和小城镇“萧条”。
    7.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产业向城镇聚集、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金融体系由于其对资本强大的聚集和配置能力,成为城镇化进程的催化剂。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金融体系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成败。
    美国城镇化的特点是城市小而多,许多小城镇就是由居民住宅区演变而来的。历史上,美国的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的发展而自然发展的结果,总体来说政府并没有刻意引导,但各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还是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进行市政规划和提供资金支持。美国城镇化的金融支持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在城镇化进程中,金融机构的贷款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美国银行业分散经营的特点,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城镇化的融资需求。美国各地方政府为了筹集所需资金,大量发行市政债券,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大大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
    随着二战后经济的复苏,日本农业劳动人口迅速减少,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开始显现,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由于人口大量集中于几个城市群,乡村人口稀少,金融需求不足,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日本实行了政府主导的金融支持模式。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投入,并鼓励年富力强的青壮劳力留在农村;拨付专项经费支持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产业发展;鼓励发展非农产业,制定了鼓励工商企业向农村延伸的政策,从而使得传统的农民有了更多的可资选择的职业。这些政策使日本的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在印度,政府对于城镇化的资金支持与引导不足,单纯的市场调节无法促使资金进行合理流动。这使印度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发展缓慢,也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2011年印度城镇化率约为31.3%,工业化不足与城镇化不足相互掣肘。一方面,印度虽然人口众多,但大量的城市文盲和农民无法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工业发展的滞后使第二产业无法吸纳数量庞大的劳动群体,大城市的失业人口众多,贫民窟随处可见,随之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拉美、非洲和南亚一些国家出现了过度城镇化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结构主义的兴起,拉美国家大量进行不成熟的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在自由主义的影响下,经济发展完全靠市场调节,而不完善的金融体系无法自动遏制金融主体的盲目逐利,拉美虚高的经济泡沫被越吹越大。过度的城镇化使城镇无法吸纳过多的劳动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农业人口大量减少,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进而无法支持工业发展,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
    8.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力的一次释放。应利用新式城镇化建设的契机,以提升农村整体生产力为目标,深化改革,探索农村生产方式的二次变革。
    制度创新进一步放大农村生产力。一要破解农民“离土不失地”问题。解决好农村土地的确权、农民土地使用权或财产权流转问题,创造适合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生成机制。二要因地制宜地多层次推进行政区划、农民城镇户籍改革。探索多渠道筹集财力方法,鼓励就地市民化,建立多层次农民市民化制度体系,实现梯次过渡。自下而上,先推进中心镇、县级城镇的改革,配合产业化建设,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引导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减轻大城市压力。三要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向社会开放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投资;农民土地补贴资金需要财政补贴、商业化拆迁补偿和企业投资等多渠道解决。借助财政改革和金融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和传统投融资体制,财政资金由直接建设或补偿农民转变为发挥杠杆和撬动作用。四要积极支持发展新式集体经济。农民市民化面临购房、创业、养老三大资金瓶颈,单体生产也缺乏经营和开拓市场能力。要培育壮大新式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和体系,实现农民自己建设新农村、城镇化。
    探索新式农村集体经济模式。当前农村有村委会、村官、合作社,农民具有一定经济基础,思想不断解放,有领头发起人和资本投入,就有望引导大家走新式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子。新式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模式要因地制宜,但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如农民以土地使用权等物权或资金入股,实现集体成员之间的利益捆绑,可在各地普遍建立的农村合作组织基础上,按自愿原则尝试推进。二是培育和寻找适合带动集体经济运行的经营管理机制。组织集体经济需要合适的领路人、经营者,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就地选拔;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进企业经营、合作,或委托经营管理。三是探索建立能为农民广泛接受的农村集体经济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建立新式集体经济的体制和制度保障。四是政府和金融要支持农村和农民首创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如配套户籍改革、政府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探索新型农业补贴激励机制,金融业给予资金服务和支持等。
    经济市场化和资本化水平不高,社会资金转化机制不畅,缺少资本金和缺乏金融服务是当前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应坚持政府规划引导、市场和民间主导的资本运作方式,实现区域经济建设资本化、金融化。
    在市场化机制主导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投融资问题上可以尝试的方式有:一是以政府平台公司投资为主,但随着负债融资政策逐渐收紧,面临着地方负债水平过高的风险,需要调整公司资产结构和运作模式。二是引导大型企业投资,有的县域或新区建设可以直接交给大型企业,在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可以为企业转型提供新的出路,未来潜力较大,需要观念转变,做好对接协作。三是金融创新开路,发挥社会、企业的资源优势,用私募基金等方式引导资金抱团投资,带动城镇化建设,未来潜力很大,要求政府舍得放权让利,转换思维,合作共赢。
    重视股本融资,带动“金融招商”,利用资本杠杆撬动社会投资。县域投融资瓶颈缺乏资本金。政府发挥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以部分机动财力做引导,面向社会募集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等,首先解决资本金问题,撬动贷款或吸引其他资金进入补充资本金。根据城镇的整体建设与产业发展规划形成“项目包”,以基金为依托,开展“金融招商”,联合社会各类金融机构组成“金融要素包”,建立联合投融资机制,基本可以满足建设资金要求。
    稳妥尝试农村合作基金和农民人股合作社等方式,参与城镇化和产业化建设。政府和金融机构出资引导,支持农民组建合作基金、农民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发展和壮大新式集体经济,使农民从拥有土地使用权变成拥有股权、财产权,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各级政府和企业、金融机构要加强资金、人才和智力支持,帮助农村合作组做大做强,同时注意防范和控制风险。
    9.2013年,在各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新型城镇化”被屡次提及。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在31份《政府工作报告》里,有18份提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山东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城镇常住人口,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许多省份表示,未来的城镇化重点将转向“人的城镇化”。湖北强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因地制宜,分步推进,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山西将研究出台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推行居住证制度,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保障性住房等问题。广东则要破除地域、户籍等限制,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人户城镇、参与社会管理等制度。
    在各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针对当下城市发展的难题,新型城镇化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四川等省份提出,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依托产业发展城市,促进产城融合,有效规避空城、鬼城与睡城现象。
    另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规划中,为了保证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许多省份提出“壮大”“做大做强”地方投融资平台,以解决城镇化投融资难题。例如,北京市提到: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做强做优轨道交通、水利工程等融资平台,支持每个区县整合做强一家新型投融资平台公司,有效拓展融资渠道。广东省则考虑增加债务以为城镇化建设融资,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推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与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创新发展。
请结合对全部给定资料的理解与思考,以《谈“创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谈“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成为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国家。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大量资金,必须依靠金融来解决。与城镇化进程相比,我国金融业发展却严重滞后,存在政策不完善、投融资渠道狭窄、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为此,要加强金融创新,提高城镇化速度和质量。 加强金融创新.要不断完善金融政策。良好的金融政策,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金融政策不断完善,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没有农村城镇贷款的操作制度,没有开辟农村城镇建设专项贷款等。所以。要想发挥金融力量,就必须首先完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机制建设,创新服务产品,大力改革过时或不合理的金融制度。 加强金融创新,要畅通投融资渠道。城镇化建设是个巨型工程,涉及完善基础设施、乡镇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多方面问题。在推进过程中,光靠政府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要想畅通投融资渠道,就必须加强信贷投融资制度改革和创新;遵循合理的投融资策略.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加强产业支持力度,引导当地企业加强投资;建立合理的进出机制.让民营企业家有信心进入并能光彩地退出;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主力作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加强金融创新,要加强信贷产品开发。近几年,我国信托业发展迅猛。在金融业中的地位飞速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信托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机会。要想抓住这些机会,在信贷产品创新上,要改革相关制度,使分行有权根据当地情况,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增加信用放款,大力开发农业扶助开发和10年以上长期建设投资信贷品种;在信贷投向上。要加大对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及其他小城镇的建设投入,积极介入电力、通信等城镇建设的主要领域。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重大的发展战略,将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创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金融政策,畅通投融资渠道;加强信贷产品开发,推动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动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zqh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