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

admin2009-07-16  20

问题 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选项

答案(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取向和精神境界。

解析 本题是一道材料式的辨析题,题目要求考生透过“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加以辨析,具有相当的难度。
   回答本题,首先应指出“该不该”是一个价值判断,紧接着说明价值的涵义及其特性。其次,要紧扣材料中的第一个问题,阐述价值中客体属性与主体追求两者关系的复杂性,即客体属性是多方面的;主体的需求也是有层次的,既有物质层面的需求,也有精神层面的需求。如“道旁的梨”既可解饥渴有食用价值,也可供欣赏有审美价值,但由于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不同,故出现了不同主体对事物价值的选择上的差异,即材料中的有的人抓住梨的食用价值,认为“道旁的梨无主可摘”,而许衡却认为“梨虽无主人,但我心中有主”,这个“主”就是主张、主见,即许衡做人做事的价值取向。正是有这种坚定的价值取向,才促使他认为“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必须指明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材料中的三句对话反映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最后,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进行升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的统一体,人的价值包括个人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又包括他人、集体、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在不同社会不同的人们往往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同时又有相同、相近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入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不忽视人的自我价值。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z97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