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缘何不能“尽意”? 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言”“意”之争。“言不尽意”说,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天道》上说:“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按照古人的看法,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思想的,即所

admin2014-12-08  12

问题 “言”缘何不能“尽意”?
   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言”“意”之争。“言不尽意”说,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周易·系辞上》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天道》上说:“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按照古人的看法,语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思想的,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言”与“意”之间的关系并非就这么简单。
   ②就语言作为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来说,尽管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但的确有许多丰富的形象、情感、感受是无法用语言精确地表达的。面对这种情况,现在人们常说“非语言所能形容”、“难以言状”等等,表明了语言的缺陷和无奈。当然,有时这类说法本身也是一种形容方法,只不过是一种最简单省事的方法罢了。
   ③“言”为什么不能达“意”呢?这就要从“意”和“言”两方面寻找原因。所谓“意”就是人的“意思”、“思想”。思想在获得语言表现之前,往往处于一种无组织的混沌状态。[1]正像语言学家索绪尔所说的那样:“思想本身好像一团星云,其中没有必然划定的界限。”[2]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想清楚再说”的意思,否则,只能是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3]再有一种情况是人类确有一些丰富微妙的情感生活和心理感受,是无法用语言对等地加以表现的。[4]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则寻求一种近似的、模糊的表现方法,如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例如形容人的心情,则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树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黑格尔说:“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个别的东西。……”
   ④从“言”的方面来说,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辞不达意,主要是由于驾驭语言的能力不够娴熟,语言表达水平低。另一种是语言本身的缺陷。语言本质上是同思想直接联系的,而作为人的思想的产物,一旦用语言表达时,便形成一系列概念,它所反映的往往是事物、现象的一般特征。对于那些复杂的、细微的、朦胧多义的情感和心理感受等,就很难甚至不能用确定的一般概念去限定、规范或解释。
   ⑤就“言”和“意”的关系来说,“言”所以不能尽“意”,原因还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有尽”的言所表达和包含的不仅是说话人本身的意,还可延伸到听话人所理解的意。所谓“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一种“意”一旦用语言固定下来,这种“言”所包含的便已不仅仅是说话人的“意”,听话人还会能动地从中引申出许多连说话人自己都可能不曾想过的意思。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作诗时可能只是描写了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不见得就想过其中有多么深刻的寓意。这两句诗所蕴含的精深的象征意义,是后人引发出来的。
   ⑥“言不尽意”,还有属人为的、主动的一种情况。这时的“言不尽意”,非但不是缺陷,反而是一种人们刻意追求的技巧。有时,人们会故意不把意思说尽,而采用隐含的方式表达思维内容,从而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容量和曲折有致的魅力。
   ⑦艺术表现更是强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言约而旨远”。艺术符号作为一种情感的信息载体,它的蕴藏是远远大于语言符号所直接提供的东西。作者的思想往往并不直接明白地告诉读者,而是深深地隐藏在景物描写、人物命运、故事情节之中,读者只能思而得之。这正是“言不尽意”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第③段最后引用的黑格尔名言,最后删节号处应当是下面的哪句话:

选项 A、因为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
B、由于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
C、诚然,人们所想的东西不能用语言表达
D、因此,不能用语言表达人们所想的东西

答案D

解析 A、B、C三项都是表原因,而此处应是表结果,因此选D。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y8Mj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