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错题:阅读短文,改正文中的文字、标点符号差错。 “废墟”这两个字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还只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意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的解释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辞海》的解释也是简单的一句:“

admin2020-11-30  49

问题 改错题:阅读短文,改正文中的文字、标点符号差错。
    “废墟”这两个字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还只是一个跟文化和美学不相干的贬意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废墟”的解释仅仅是“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辞海》的解释也是简单的一句:“受到破坏后变成的荒芜的地方”。是什么遭受破坏?是一块稻田,还是一条水渠?亦或一片树林?这些东西遭受破坏的结果只能叫荒地。诚然,按照中国文化去理解,现汉的解释并没有错,但若用世界知识来衡量,这样的理解就很不够。
    “废墟”的词义变化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早在15世纪,人们从偶然的废墟挖掘中发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画、雕塑等绝妙艺术品,受到极大的震憾和鼓舞,于是决心以古代为榜样来复兴文学和艺术。古代那些巍莪的神庙和宫殿,尽管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不仅引起人们思古的幽情,更激发人们对艺术创造的热情。人们对前人伟大创造的历史证物,那怕只是一方残垣断壁,一堆碎石瓦砾。也刮目相看了!废墟的美学价值及其品位的提升,另一个重要进程是18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运动。经历了长期的工业发展,工业化运动的弊端已开始显现,欧洲人开始厌恶工业化的喧嚣,缅怀中世纪的田园生活和情调,创作中喜好远古的题材,爱好废墟的景象。第三股推动力量是1820年爱琴海米罗岛上的女性雕塑阿弗洛狄忒,即“断臂维纳斯”的发现。这尊被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女性雕塑,多少人想复原她的双臂姿式都以失败告终,作为残缺美的经典永远定格,也为飞絮的残缺美进入美学殿堂提供了有力的旁证。
    把废墟当荒地,一见残破就碍眼,不惜工本修茸一新,甚至铲平重建,是缺乏文化素养的表现。如以重修的行为破坏长城遗迹,对那些稍有文物意识的游客来说是倒胃口的。一次,我陪外国友人游览司马台长城,起初我也不知道它是“修旧如旧”过的,以为是被岁月“特赦”了的。直到走完最后一个完好的岗楼时,眼前突然出现乱石满地的残破的长城遗迹。大家不约而同喊了起来:“长城在这里呢”!不难理解,人家要瞻仰和领悟的是那尽管残破,却带着岁月沧桑。能唤起“悟性陶醉”的长城废墟,而不是任何用钱就能换来的崭新建筑。

选项

答案(1)“贬意词”应改为“贬义词”。 (2)[地方”。]应改为[地方。”] (3)“是一块稻田,还是一条水渠?”应改为“是一块稻田,还是一条水渠,”。 (4)“亦或”应改为“抑或”。 (5)“现汉”应改为“《现代汉语词典》”。 (6)“震憾”应改为“震撼”。 (7)“巍莪”应改为“巍峨”。 (8)“那怕”应改为“哪怕”。 (9)“18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应改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 (10)“姿式”应改为“姿势”。 (11)“飞絮”应改为“废墟”。 (12)“旁证”应改为“依据”。 (13)“修茸一新”应改为“修葺一新”。 (14)“文物”应改为“文物保护”。 (15)[”!]应改为[!”]。 (16)“沧桑。”应改为“沧桑,”。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y5di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