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请据此教材内容设计1课时(45分钟)的教案。

admin2019-09-19  15

问题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请据此教材内容设计1课时(45分钟)的教案。

选项

答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为学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所以,本节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总体设计 1.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教学方法 讲述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自主、合作、探究)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三种材料比较,弹力布更能体现细胞膜的柔变性和一定的通透性,相对好一些。当然,这几种材料的特点与真实的细胞膜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 2.有条件的话,使用微孔塑胶或利用激光给气球打上微孔都可以作为细胞膜的模型。使用透析袋也可以。如果制作临时使用的模型,利用猪或其他动物的膀胱做细胞膜是更加理想的材料。 【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 【板书】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问题】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呢?欧文顿的推论是否正确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 【思考与讨论1】学生思考作答,教师提示。 【提示】1.最初认识到细胞膜是有脂质组成的,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的。 2.有必要。仅靠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准确,还应通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和修正。 3.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科学家因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才得出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这一结论。 【问题(边问边讲述)】2.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介绍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分析假说是如何提出的,假说与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关系)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介绍两位荷兰科学家的实验,分析脂双层这一结论) 4.蛋白质位于脂双层的什么位置呢?(简介20世纪40年代的推测和罗伯特森1959年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指出“三明治”结构模型的不足,说明细胞膜不应是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而应当是动态的弹性的结构)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重点介绍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并讨论技术的进步在细胞膜研究中的作用,强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思考与讨论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 【提示】1.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2.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入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了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了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板书】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讲述】这一模型是桑格和尼克森于1972年通过对已有的模型进行修正而提出的。 【板书】它的主要特点是: (1)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将膜蛋白分为外在蛋白和内在蛋白,并且指出蛋白质在脂双层中的分布是不对称和不均匀的) (2)膜结构的流动性。(认为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生物膜是流动的脂质双分子层与镶嵌着的球蛋白按二维排列组成) (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小结】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它的主要特点是: (1)膜结构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 (2)膜结构的流动性。 (3)膜的功能是由蛋白与蛋白、蛋白与脂质、脂质与脂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四、作业布置 (一)基础题 1.提示:细胞膜太薄了,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而19世纪时还没有电子显微镜,学者们只好从细胞膜的生理功能入手进行探究。 2.脂质和蛋白质 3.提示:这两种结构模型都认为,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是:(1)流动镶嵌模型提出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横跨整个脂双层,有些部分或全部嵌入脂双层,有些则镶嵌在脂双层的内外两侧表面,而三层结构模型认为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2)流动镶嵌模型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而三层结构模型则认为生物膜是静态结构。 4.D (二)拓展题 1.提示:生物膜结构的研究历史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艰辛历程,也告诉我们建立模型的一般方法。科学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假说或模型,用观察和实验对假说或模型进行检验、修正和补充。一种模型最终能否被普遍接受,取决于它能否与以后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能否很好地解释相关现象,科学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向前迈进的。 2.提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发展和完善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反思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这部分内容可以联系第一章的第二节,关于“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索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验证、修正和发展完善的过程,其道路是曲折的,更要让学生尊重科学。这样,通过科学探索史的学习,让学生自我启示,可加深他们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xgv4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