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30岁,右侧阴囊内发现可复性肿物,透光试验(-)。诊断考虑

admin2009-06-16  30

问题 男,30岁,右侧阴囊内发现可复性肿物,透光试验(-)。诊断考虑

选项 A、睾丸鞘膜积液
B、股疝
C、腹股沟直疝
D、腹股沟斜疝
E、隐睾

答案D

解析 1.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由浅而深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和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壁层。
   2.腹外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腹壁强度降低,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等;腹内压力增高,如慢性咳嗽、慢性便秘、婴儿经常啼哭等。典型的腹外疝由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等组成,腹外疝有:①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很容易回纳入腹腔;②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③嵌顿性疝:疝门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而进入囊疝,随后因囊颈的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其不能回纳,即为嵌顿性疝,嵌顿如不能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情况不断加重可使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导致完全阻断,即为绞窄性疝。
   3.腹股沟斜疝:病因: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先天解剖异常或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易导致腹股沟斜疝。临床表现:重要的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有的病人开始时肿块较小,仅仅通过深环进入腹股沟管,疝环处仅有轻度的坠感,此时诊断较为困难,一旦肿块明显,穿过浅环甚或进入阴囊,诊断较为容易。易复性斜疝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者劳动时出现;难复性斜疝除胀痛稍重外,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嵌顿性疝通常发生在斜疝,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是主要原因,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疝块回纳,肿块进展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4.腹股沟直疝:腹股沟直疝通常见于年老体弱者,表现为当病人直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直疝囊颈宽大,疝内容物又直接从后向前顶出,平卧后疝块多能自行消退,直疝绝不进入阴囊,极少发生嵌顿,疝内容物通常为小肠或大网膜。
   5.腹股沟斜疝与腹股沟直疝的区别: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疝块外形为椭圆或梨形,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嵌顿机会较多;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疝块外形为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压住深环疝块仍可突出,精索在疝囊前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嵌顿机会很少。
   6.腹外疝的治疗: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腹股沟疝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半岁以下婴儿可暂时不手术。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是关闭疝门即内环口,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手术方法主要有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疝修补术。嵌顿性疝具备下列情况可先试行手法复位: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除上述情况外,嵌顿性疝原则上需要紧急手术,以防止疝内容物坏死并解除伴发的肠梗阻。
   7.其他疝
   (1)切口疝:发生于腹壁手术切口处的疝。最常发生切口疝的是经腹直肌切口,其次是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腹部切口疝多见于腹部纵行切口。主要临床表现为腹壁切口处逐渐膨隆,肿块通常在站立或用力时更为明显,平卧则缩小或消失,较大的切口疝有腹部牵拉感,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原则上应手术治疗。
   (2)脐疝:疝囊通过脐环突出的疝称为脐疝。小儿脐疝:发病原因是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在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如经常啼哭和便秘等情况下发生。小儿脐疝多属易复性,临床上表现为啼哭时脐疝脱出,安静时肿块消失,疝囊颈一般不大,但极少发生嵌顿和绞窄,除了嵌顿或穿破等紧急情况外。在小儿2岁之前可采取非手术治疗,满2岁后,如脐环直径还大于1.5 cm,则可手术治疗,原则上,5岁以上儿童的脐疝均应采取手术治疗。成人脐疝:为后天性,较为少见,多数是中年经产妇女。由于疝环狭小,成人脐疝发生嵌顿或绞窄者较多,应采取手术治疗。脐疝手术修补的原则是切除疝囊,缝合疝环,必要时可重叠缝合疝环两旁的组织。
   (3)白线疝:可发生于腹壁正中线(即白线)的不同部位,但绝大多数在脐上。早期白线疝肿块较小而无症状,以可因腹膜受牵拉而出现明显的上腹疼痛,并伴有“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嘱病人平卧、回纳疝块后,常可在白线区扪及缺损的空袭。疝块较小而又无明显症状时,可不必治疗,症状明显可行手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xRWLFFFM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