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D村是J县西部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秦皇古驿道就从D村东西的两个阁楼穿村而过,自古以来为晋冀交接之通衢,交通便捷。村中现有文化遗产丰富,明清式民居、庙宇、阁楼、桥梁等尤为引人注目,有“三桥四阁七庙”之称。村中已申请到省级非物质文

admin2021-02-01  46

问题 给定资料
    1.D村是J县西部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秦皇古驿道就从D村东西的两个阁楼穿村而过,自古以来为晋冀交接之通衢,交通便捷。村中现有文化遗产丰富,明清式民居、庙宇、阁楼、桥梁等尤为引人注目,有“三桥四阁七庙”之称。村中已申请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一项。2016年D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然而,在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过程中,D村实际上遭遇了诸多困境。
    走进D村,在一座座深宅大院中穿梭,我们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沧桑,但是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千年古村的寂静和衰败。D村共有1280人,但事实上常住人口不会超过400人,而且基本上是老人和孩子,很少看到年轻人,孩子也都是学龄前的幼儿,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们会被父母带到务工的城里或集镇去读书。D村多年前有一所小学连初中的学校,也曾书声琅琅,人丁兴旺,但现在,初中早已撤了,小学生也只剩几十人,2018年小学终于也被撤了。老人们大都是安静地坐着,村子近乎无声,偶尔电视里传出些声音,更让人觉得寂寞。老人们显然没有能力维护比他们更老的房子,外出的年轻人也没有兴趣回来修缮日益破败的祖居,所以村里经常会看到倾斜的墙壁、塌陷的屋顶和萋萋荒草。
    虽然早在2016年就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之中,但迟至2018年10月,成功竞标的承包公司才派出工程队进入D村展开古民居、古庙宇等古建筑的修复工作,并且被限期在三个月内完成所有的工程。然而,D村处于太行山区,气温相比于平原地带更低,当地民众如果要盖房或修路往往不会选择在天气寒冷的冬季。工程队在这段时间施工也就意味着他们需要在寒冬来临之前加班加点用两个月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三个月的工程量,否则一旦天气寒冷,要想抹墙盖瓦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在修复保护过程中,许多古民居、古建筑在整改中被轻易拆除,遭到破坏的也不在少数。施工单位使用的材料、建筑修缮理念等采用城镇建设思路,修缮古建,几乎是从头到脚拆掉重建,木料构件和瓦当全被拆下随意丢在地上,柱梁一色是新木料,屋顶一律是“仿古”新瓦当和龙凤装饰,与其他各村修复过的古建筑几乎一个模子出来的。D村祠堂门口的几百年的石狮子在施工过程中被砸成三块,文昌阁上原有一个栩栩如生、不知年月的魁星,在修复完成后届然不见了,这种不应该发生、无可弥补的损失实在令人痛惜。
    在“项目下乡”的过程中,无论是村委还是当地民众,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该项目是分离的,毕竟资金的下放并不是出自这里,这就容易导致地方话语权的缺失。无疑,这种话语权的缺失与不同的主体在传统村落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及角色分配有很大的关系。很明显,国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如果没有国家资金的注入,在古建筑的维修费用相对较高的事实面前,“经济理性”的当地民众并没有多大意愿投入大量资金对全村的古建筑进行修复。因此,他们也就任凭项目工程队根据外来设计院的设计标准乃至统一要求进行施工,但这种施工标准有时却容易忽视本地的特色,从而导致“保护性破坏”的意外后果。
    另外,D村虽然现存的古建筑仍比较多,但并不连片成区,而是呈点状分布在村落的各个角落,这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来说自然是大受影响。此外,由于地处山区,受地形地势的影响,村中水资源非常匮乏。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依靠较为先进的机井技术才解决了日常生活用水问题,目前每户拥有一个容量20~50立方米的水窖,村庄在每年的两个时间点集中供水将每户的水窖存满。因此,乡村旅游的开发受水资源影响特别大。
    2.推进精准脱贫攻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持续投入,更需要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通过自身“造血”巩固“输血”的成果。
    在扶贫工作一线,也有干部反映少数贫困户甘为“懒汉”,甚至以当“懒汉”为荣,进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不满。
    在A村调研的过程中,结合帮扶干部和该村群众的描述,我们听到两个“懒汉”的“事迹”。
    甲:贫困户户主40岁,在享受了精准扶贫政策后,每月“等靠要”政策扶助。每逢集日,还喜欢买酒喝,以打扑克牌等方式聚众小额赌博。帮扶干部督促其勤奋工作,他反而说,“我要是太勤奋了,很快就脱贫了,那我明年就拿不到这个贫困户指标了,脱贫了就没人管我了,我宁可就这么穷着”。
    乙:贫困户为独居老人,无子女,现年62岁,之前靠上山挖草药为生,种了些口粮田。但是在享受政策之后,不再挖草药,口粮田也撂了荒,还在村民面前炫耀,“你们看看我多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人养”。
    当我们从基层干部口中听到这些“事迹”时,确实感到很震撼,这部分人的行为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示范效应,甚至助推了一种“贫困光荣、懒惰有理”的文化。这些极富故事性又极有冲击力的个案颠覆了我们以往对穷苦农民淳朴善良的认知,很容易给我们造成一种扶贫政策“养懒汉”很普遍的印象。
    大多数人在提起“养懒汉”现象时,都将其归因于贫困户的个人问题。“好吃懒做”“不可理喻”“刁民”这些标签被贴到这部分贫困户身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贫困户的个人觉悟和素质,确实对滋生“养懒汉”现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懒汉”的出现不仅仅是贫困户自身的主观原因造成的。
    少数帮扶干部把精准扶贫变成了精准救济,把带动贫困户脱贫异化为给贫困户送钱送物、落实保障政策。对于“两不愁三保障”这样的较易落实的“底线援助”积极完成,对于“产业扶贫”“就业脱贫”这样的需要花费一定时间精力的帮扶政策,或是有心无力,或是消极应付。没有做到“扶”与“帮”相结合、“造血”与“输血”并重,久而久之,给了贫困户一种“天上掉馅饼’,的错觉。
    还有一件事也值得我们思考。某村干部反映,某个贫困户自身惰性较强,在享受政策照顾后更不愿意从事生产劳动,还经常借口其他人得到了比他更优越的政策照顾,去村委会“要补助指标”,威胁村干部若不如其所愿“就在有督查组来的时候跟他们说,我什么都没得到,让上级检查的看看你们是怎么做工作的!”为了完成考核指标,避免在“省检”“市检”的时候他真的跑来捣乱,村干部一再妥协,这更刺激了他好逸恶劳、伸手要钱的习性。这起事件本身不得不说是一场闹剧,但其中折射出在频繁的督查、检查、暗访之下,尤其是在扶贫工作有着“一票否决”威慑下,贫困户和帮扶干部的心态同时发生的异化。
    此外,“懒汉”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大的环境,那就是村庄公共性的瓦解,村民的生活越来越私人化。村庄公共性瓦解的直接后果就是村民的行为越来越注重个体取向,而非群体取向,越来越不顾他人的眼光。正因为如此,“懒汉”不必理会因自己的好吃懒做带来的不利的公共舆论,反正这些舆论不会给他带来什么压力。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同样是X乡,人口规模差不多的A村和G村的情况大不一样,A村的懒汉有6个,G村的“养懒汉,’现象却很少乃至没有。A村是个杂姓村,G村是个单姓村,村落中的宗族文化相对浓厚,村支书还是宗族内很有权威的人物。G村也有精准扶贫户,但是很少听到在享受精准扶贫政策后就不愿劳作,乃至“挥霍”补助款的。这是因为G村内部有一定的公共规范,也有一个众人信服的公共权威,精准扶贫户如果要蜕变成“懒汉”,不但要承受极大的舆论压力,还要背负道德上的骂名,“在家族内都抬不起头来”。
    当然,我们不是提倡“宗族治村”,更不是提倡弘扬宗族文化,而是要说明,在公共性较强的村庄,具有一定组织动员能力的村庄,村庄的公共舆论对村民有一定的威慑力,村民对村庄共同体有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农民的自律性也更强,“养懒汉”现象出现的概率更低。
    我们应该明白,扶贫工作中的“养懒汉”现象毕竟是少数,不能因为少数不良现象的存在就改弦更张,乃至提出“凡是懒汉,一律不享受政策”,贫困户毕竟是弱势群体,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也复杂多样,即便个别贫困户在品行上离我们的理想预期尚有差距,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剥夺其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权利。任何政策在施行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于政策施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要找出新的办法予以解决。
    3.当前,农村交通安全形势的严峻性,已经成了影响农村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为此,某市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以下是会议发言摘录:
    专家A:近年来,我市实施“村村通”工程后,道路增长比较迅速,使交通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原来的泥巴路、砂子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但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道路依山傍河,险、窄、陡、弯形成了农村公路的特点。而农村公路多数未列入交通部门的养护范畴,新建道路交通标志、防护墙、防护墩几乎是空白,交通标志标线不齐等问题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道路两侧村庄、学校较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学者B:在农村,因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很多驾驶员无法通过严格的驾照考试,所以无证驾驶的情况较多,由于缺乏正规的学习和系统的培训,对交通法规、安全知识及具体的操作技能知之甚少,导致遇到险情时不能正确处置,从而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哪怕是有驾驶执照的人,也很少有机会参加交法知识的学习活动,导致平时守法观念差,开车只顾自己前行,丝毫不顾别人的安全,随意超速行驶、酒后驾驶、人货混装等严重影响安全的现象比比皆是。从农村发生的交通事故来看,我认为绝大多数就是违法驾车造成的。
    人大代表C:政府的管理理念存在很大的问题,有明显的“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倾向,部署在城区的警力太多,农村交警中队配置根本不够,有的农村每个派出所只有一名民警负责交通安全,他们本来应付治安案件的任务已相当繁重,很难再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帮忙“打理”交通,这就导致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力量仍然十分薄弱,交通执法未能保持长期严管态势。而且总觉得交通管理工作是公安部门的事,缺乏必要的协调,以至于整体防控体系不能有效地形成。凡此种种,导致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未能有很大的、明显的改观。
    教授D:近几年来,我市农村机动车辆急剧攀升,而且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与交通安全法相配套的法规很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如对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车类在安全技术标准、行驶规则、违规处罚方面很难界定,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交通安全管理日常执勤执法工作中,难以做到执法规范,在安全监管上也很难取得实效。
    交警E:我们中队曾多次打击非客运车载客问题,但效果不容乐观,存在整治时好,过后又反弹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因为边远乡村的客运班次太少,甚至不通客车,非客运车辆成了农民唯一的代步工具,这也为非客运车辆提供了市场。有一次,我都准备下班了,发现部分群众还在聚首观望,我说“天都快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他们竟然说“你们交警不走,我们就不能走”。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边远山村的村民,早上搭乘农用车进城办货的,如果走路得走几个小时,必须得搭农用车回去。等我们交警下班了。农用车才敢搭他们。像这种情况,交警又能怎么样呢?在他们的心目中,交警才是真正的“车匪路霸”。
    4.Y县江格镇兰村全村920户:38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3户1254人,人均耕地面积1.34亩。Y县扶贫工作队入驻后,在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上做文章,鼓励引导有手艺、懂经营的大户通过稳定创业就业增收等方式,指导村民改良工艺、提升技能,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让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实现脱贫致富。
    在兰村“乐家家具厂”生产车间,28岁的坤杜孜正熟练地干着木工活,几分钟后,一个外表光滑的家具构件就完成了。“在这里干活,不但离家近,挣得也挺多,一个月能拿2000多元的工资,我要通过自己的双手早日过上幸福生活。”坤杜孜高兴地说。
    在最初的几天,工作队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兰村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很难从农业耕作方面提升收入,引导帮助村民就近就业是快速增加收入的捷径。针对兰村人多地少、贫困人口多的实际,工作队千方百计寻找扶贫产业。经过深思熟虑,把目光投向了村里会制作家具的库迪来提。
    兰村临近镇上的集市,交通便利,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决定,重点扶持库迪来提成立家具厂,形成规模,优先招用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库迪来提成立了“乐家家具厂”,原料采用白杨木,进货渠道从农民手中收购,成本低、效益高。此外,工作队把示范培训班办到了“乐家家具厂”,鼓励和引导本村的有志青年在家门口就业。
    “现在家具厂运营良好,生产的家具物美价廉深受附近乡镇百姓的喜爱,每月收入都可以突破2万元,6户贫困户通过打工,既学到了技术,又根据计量有提成,每个月有1500~4000元的工资。”库迪来提介绍说。
    兰村虽然自然条件较差,但拥有一定的地缘优势。在帮助库迪来提成立家具厂后,工作队又与村“两委”反复研究,决定结合地缘优势,成立一个规模化打馕合作社,培养致富带头人,带动其他贫困户抱团致富。通过反复考察,他们选中了善经营、有诚信,且学过三四年打馕技术的吐鲁洪。
    工作队通过上门宣传、手把手算致富账,说服了吐鲁洪,他的“美丽人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主要以制作和销售疙瘩馕、油馕为主,周围村民都亲切地称呼他为“馕王”。
    在合作社工作的吐尔逊姑丽,身体残疾,家境困难,到打馕合作社上班后勤学好问,很快学会了打馕技术,现在每个月能拿到4000元的工资。像吐尔逊姑丽一样,在合作社上班的员工还有17人。
    如今,已经成为合作社法人代表的吐鲁洪介绍说:“合作社成立以来,工作队主动与周边学校、食堂对接联系帮助找销路,我们每天可销售2500多个馕,每月的销售额在15~20万元,带动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今后,合作社还将招收15名贫困户家庭成员来工作,争取让更多的人富起来。”
    每一滴汗水都能折射太阳的光芒,每一份付出都能照亮梦想的天空。工作队发挥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教育贫困户“经济上穷,思想上不能穷”,激发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实现扶贫与扶志共赢。目前,在工作队的引导支持下,兰村的打馕店、家具厂运行良好,形成了特色产业,就近就地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和脱贫难题。
    5.当前,正在萌动的以农村承包地、建设用地利用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我国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将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它既是稳定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需要,又是农民带着财富稳妥转户并融入城镇的制度基础,还是科学、合理满足我国未来城镇发展大规模用地需求的必要前提。
    当前征地矛盾突出,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下的发展冲动和土地财政下的卖地冲动持续存在,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征地任务,部分地方政府一定程度上忽略或漠视征地应有的法律程序,从而引发纠纷。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征地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即对征地范围的界定过于宽泛,农民权利主体地位被虚置,以及低标准、单一的补偿安置方式。
    征地的矛盾主要产生于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这一过程。地方政府低价从农民手中征地,再以数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出让给开发商等单位,农民只获得土地收益中的极少部分,矛盾由此产生。据了解,中国农村许多地方征一亩地仅补偿给农民3万~5万元,而土地拍卖后,每亩收益则达到几百万元。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目前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最大的问题就是补偿标准过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征地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拿走大头,占40%~50%,政府拿走20%~30%,村级组织留下25%~30%,而农民拿到的补偿款,只占整个土地增值收益的5%~10%。在农民就业难以保障、社会保障跟不上的情况下,农民失地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
    某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R称,很多地方政府已形成土地财政,征地时滥用权力,征地范围过宽,违反宪法。而且中国土地征收中多采取现金补偿的方式,没有考虑土地对于农民而言承担着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补偿方式比较单一,造成土地增值分配的不合理,从而使农民的长远生计无法得到解决。另外,农民获得的补偿很低,在很多农业地区,农民失地之后生活困难,有农民甚至拿不到补偿,这成为近年来社会不稳定的重大因素。
    我国征地制度中,农民不是土地的“主人”,没有足够的发言权,导致征地收益向政府、开发商等倾斜,农民利益严重受损。而且,农民对政府拟征收的土地缺乏知情权、表达权和否决权,在征地补偿标准确定和征地收益的分配上,农民只是价格的接受者,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土地流转中的协商和谈判。
    在失去土地以前,大部分农民主要靠承包集体土地获得一定的生活保障,但是当失去土地这样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他们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虽然失地农民因失去土地而获得了相应的补偿,但是现行的补偿方法很难解决他们长期的基本生活问题。
    土地对农民有多方面的保障功能,它可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就业机会,产生直接收益和资产增值等,这些功能随着土地的征用而丧失。他们的就业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也没有被纳入城镇失业保险保障的范畴,从农村的失地农民转变成了城市没有社会保障的失业人口。
    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群众反映的征地纠纷、违法占地等问题占信访接待部门受理总量的73%,其中40%的上访人诉说的是征地纠纷问题,其中又有87%反映的是征地补偿安置问题。这意味着城市化进程愈快,失地农民问题就愈突出,如果不及时引导,形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这与我国加快城市化建设和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相违背,也不利于政治团结、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从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出发,需要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省里召开扶贫工作会议,邀请Y县扶贫工作队小曹介绍在兰村开展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根据给定资料4,请为小曹写一份发言提纲。
要求:内容翔实,条理清晰,表达准确。300~400字。

选项

答案 大家好!我是Y县扶贫工作队的小曹,我们在兰村通过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开展产业扶贫,从而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具体经验如下: 一是成立乐家家具厂。兰村人均耕地面积有限,难以通过农耕提升收入,我们就从引导村民就近就业着手,针对兰村靠近乡镇集市,交通便利的优势条件,跟村“两委”班子商议决定扶持会制作家具的村民成立家具厂。另外,我队还办了示范培训班,鼓励引导有志青年在家门口就业。 二是成立打馕合作社。兰村拥有一定的地缘优势,因此,我们决定成立一个规模化打馕合作社,培养致富带头人来带动其他贫困户抱团致富。通过反复考察,甄选出有技术、善经营、有诚信的村民,并通过上门宣传、算致富账等方式,说服并帮助他成立了以制售馕产品为主的合作社。之后,我们又主动与周边学校、食堂对接联系找销路,增加了合作社收入,并带动了6户贫困户脱贫。 以上是我队开展产业扶贫的经验做法,望批评指正。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wsh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