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后思想文化的变迁

admin2018-11-22  60

问题 洋务运动后思想文化的变迁

选项

答案洋务运动之后,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一些近代教育文化设施相继建立,中国思想文化开始了由古代到近代的明显转换。 (一)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及其特点 参与洋务运动的士大夫们,逐渐形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群体,也就是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家或维新派。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其代表性著作分别为《弢园文录外编》《筹洋刍议》《适可斋纪言纪行》《盛世危言》。 早期维新思想家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他们谴责不平等条约,认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是造成中国贫弱的主要原因。他们主张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他们还认为应该改革政治制度。王韬介绍了西方国家“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政治制度,认为“君民共主”制度最善;薛福成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议会中的两党制:马建忠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郑观应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提出在中国实行议会制的主张。他们认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 早期维新思想家大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有的还直接参与了洋务活动。在洋务运动后期,他们掀起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洋务派思想境界的新的社会思潮。 (二)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文化教育事业 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培养洋务人才,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措施。 兴办学堂。在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这些新学堂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军事人才和知识分子,并且在文化教育方面起到开通风气的作用。 派遣留学生。1872年,清廷派第一批30名幼童乘轮船离上海赴美。1873、1874、1875年,每年又各派30名。但后来总理衙门“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在回国的94人中,只有两人得学士学位,其中一人就是著名的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1877年春,经沈葆桢奏请,清廷派遣35名留学生留学欧洲,学习船舰知识。1881年,经李鸿章奏请,又派出留欧学生8名。1886年又派出第三批船政出洋学生34名。这批留学生,都学有所成,许多都成为北洋水师的指挥骨干。 (三)翻译西书和创办报刊 北京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特别是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成为洋务运动期间主要的译书机构。 译书是同文馆的重要活动之一。1883年以前,该馆师生共译辑各种书籍22种。上海广方言馆也培养了一些外语翻译人才,而翻译西书成绩最显著的是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 翻译西书同时,创办报刊也是洋务运动期间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事业。如《羊城采新实录》《汇报》《新报》等,它们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新闻事业。 (四)社会风气与价值观念的逐渐变化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商人和商业的社会地位比以往明显提高,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和士大夫,不但开始重视工商业,而且亲自投身于官督商办或商办企业任职。 很多开明的士大夫也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再不被认为是“师事夷人”之举,而被看成是求强求富的重要手段。“西学”也成了中国求强求富不可缺少的学问。 从19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它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在军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在中国走向近代的道路上跨出较大的一步。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对中国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wKIjFFFM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