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本题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二、给定资料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

admin2012-10-19  33

问题 一、注意事项
本题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
二、给定资料
    1.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24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按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比较,加拿大为我国的48倍、巴西为16倍、印度尼西亚为9倍、美国为5倍,而且也低于日本、墨西哥、法国、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亚等国家。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约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我国人均值的26%、15%、11,5%、21%。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重度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
   由于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一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较大,例如1981年,大连市由于缺水而造成的损失工业产值达6亿元。在我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二是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三是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21世纪初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的关键时期,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测,到203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低限达到7100亿立方米,在现在供水能力的基础上增加1400亿立方米。经专家分析,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需水后,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000~9000亿立方米,上述估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水资源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已经不大。国家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
   南水北调工程将分别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调水北送,通过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构成我国“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总体格局,分别将在2013年和2014年通水,
   调水线路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方,其中东线148亿方,中线130亿方,西线170亿方。根据实际情况,三条线路分期实施,建设周期大约为40~50年。目前,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可研阶段总投资为2546亿元。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部分完建项目和生态保护、移民搬迁等工作发挥了综合效益,惠及沿线省市和人民群众。
   东线江苏段完建工程积极投入淮北抗旱工作。2010年冬以及2011年春,江都抽水站启动抗旱运行101天,抽水20.05亿立方米;改造后的江都三站、四站泵站机组安全性明显提高,运行效率提高10%以上,抽引江水16亿立方米;淮安四站、淮阴三站2011年2月下旬首次投入抗旱运行,12天抽水达1.68亿立方米;其他如宝应、刘山、解台、蔺家坝等4座完建泵站已全面做好运行准备。此次开机抗旱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淮北地区的旱情,充分发挥了南水北调工程效益,而且检验了泵站的抽水运行能力和每台机组的运行工况和效率,对现相关程序加以改进;同时锻炼了一线职工队伍,为泵站安全运行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经验,也为将来南水北调全线运行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东线山东段充分发挥南水北调截污导流工程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功能,利用拦蓄水资源灌溉农田80.6万多亩。济宁市境内7项截污导流工程全部发挥抗旱效应,累计灌溉农田27.9万亩。其中,金乡县截污导流工程为充分发挥中水回用功能,新建灌溉渠道16.43公里,维修改造提水站13处。更换水泵13台,拦蓄达标中水量达526.98万立方米,为1.99万亩大蒜、小麦等农作物春灌,成本由原来的每亩15元降至5元。2011年菏泽市遭遇200年一遇的大旱,东鱼河截污导流工程将拦蓄水源为2.6万亩冬小麦解旱。
   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持续发挥效益,从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1日,累计调引河北水源3.87亿立方米,北京实收3.18亿立方米。高峰时段,京石段日供水量约占北京城区自来水供应总量的65%,大大缓解北京水资源短缺状况。
   东线治污规划确定的426项治污项目全部开工,已完成404项,完成率95%。黄河以南36个考核断面,2010年12月监测显示有30个断面水质达标,达标率从2009年的71%提高到83%,水质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生活用水安全得到可靠保障,生物种类逐渐恢复,曾经绝迹多年、对水质要求较高的毛刀鱼、白鳝和小银鱼等鱼类以及白鹭、鹧鸪等鸟类重现,沿线政府和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东线治污工作对其他流域污染治理的辐射带动作用得以显现。
   中线丹江口库区水源继续保持地表水Ⅱ类水质,用于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的资金规划投资达81%,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日趋健康合理;水源区生态保护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更加完善,从2008年起向43个县市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累计约57.47亿元,使库区周边地区感受到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机遇和实惠,生态环保示范作用逐步显现。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共需移民安置34.5万人,涉及河南省16.4万人、湖北省18.1万人。搬迁易,扎根难。为了使移民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在移民搬迁结束后,各地及时开展了各项后续帮扶工作,安排解决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河南省移民安置地区积极安排房屋修缮,保证了房屋质量;组织移民人口公示复核,按月发放生活补助;及时办理各种手续接转,方便了移民生产生活;普遍发放了粮、油、蔬菜、炊具等物品,保证了生活必需。湖北省重点抓好驻点帮扶工作。通过组建外迁移民帮扶工作队。常年驻守移民乡镇村组,宣讲移民政策,协调解决矛盾,组织房屋整修,指导发展生产,处理搬迁安置遗留问题,谋划安稳致富长远措施。移民安置地区各级政府还积极做好移民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务工就业工作,努力实现转移劳动力的安置目标。同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现有的各类就业支持政策,鼓励支持移民自主开展二、三产业创业,引导更多移民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增强移民自主发展能力。
   在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过程中,各地把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努力把移民新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
   河南省在安置方案确定上,突出以土为本,以农为本,确保移民长治久安;在居民点选择上,坚持“三边”原则,使居民点尽量靠近主要道路边、城集镇边和产业集聚区边,方便移民生产生活,为致富发展创造条件;在生产用地规划上,严格执行人均水地1.05亩或旱地1.4亩的标准,开展土地整理,兴修农田水利,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和收益;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对交通、电力、供水方案等进行详细勘察设计,反复论证,保证移民安置方案可行可靠。河南省还从社会上广泛征集美观实用的230个户型设计方案,经专家论证后精选出了46个获奖设计方案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个市县和移民村,让移民群众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在新村布局、房屋造价、施工队伍招标等方面充分征求移民群众意见,积极组织移民代表全程监督。
   湖北省在安置点的规划选择上,由过去政府定点变为移民选点,全省拿出了13万人的安置容量,供7万多移民进行选择,移民安置点数量由最初的510个调整为192个。各安置区在移民迁入后迅速组建专班对口帮扶到户,及时落实移民生产用地和菜地,安排农业部门指导移民生产,积极协调组织移民就地或外出务工就业,并积极参与当地文化生活和社会交流活动,促进移民更快地完成身份转换,融入本地。
   库区各地认真落实国家移民补偿安置政策,积极争取协调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资金,优先向库区移民倾斜,努力做到国家移民政策与地方优惠政策相结合。
   河南省委、省政府专门印发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了一揽子支持移民安置的优惠政策。省直36个部门都根据要求制定了具体细化措施,向移民征迁安置市、县作出了倾斜支持,直接帮扶移民资金20.92亿元。如农业厅一次性拿出农业结构调整资金750万元,并将移民沼气池全部纳入补助;交通厅为移民村对外连接路每公里补助10万元,并免除移民搬迁路桥通行费;卫生厅为每个移民村卫生室建设补助5万元……
   湖北省按照“优越、优先、优厚”的原则,坚持在国家补偿政策上让移民多得,在全民普惠政策上让移民都得,在各项支农政策上让移民先得,在搬迁安置政策上让移民实得,把各项惠民政策用足、用够、用活,从政策层面上最大限度地满足移民安置和发展的需求。迄今为止,湖北省外迁移民除正常的补偿安置费用外,省政府还安排了房屋装修维修、院墙建设补助、移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移民监督建房食宿、误工、交通费用补助等专项资金。省直各部门支持移民新村建设的各项投入和政策减免资金近15亿元。
   4.当中国北方的干旱气候未解之时,南方却同时“喊渴”,面对如此局面该如何处理?《第一财经》消息指出,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王光谦院士2011年6月3日在媒体见面会上说,我国有关部门已考虑西线调水。此前有专家提出的西线方案是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筑高坝,调水入黄河,能调水170亿立方米;开凿隧洞175公里。主体工程即需3900亿元,工期40年。王光谦称,西线调水原来以为是50年之后的事,现在却有必要考虑了。实际上,西线调水设想是由黄河的缺水导致。由4000多个湖泊组成的黄河源区如今只剩下1000余个湖荡。昆仑山脉冰川在东段的布尔汗布达山已经完全消失,已恩泽不到黄河源,扎陵湖和鄂陵湖近年来频频出现的断流和咸化均预示着有沦为内陆湖的危险。但有专家指出,黄河缺水断流的根本原因在于近几十年来的气候生态持续恶化和现今不合理的过量索取水资源。如果让这一现象持续下去,长江水系调水也只不过是杯水车薪,实质上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此外。也会引发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混乱。当前在西南地区大小江河上建设的大小水电站,是按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能源部编制的《中国十二大水电基地规划》进行的,这个规划并没有考虑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江河水资源新增的承载功能,也没有对江河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西线调水一旦实施,将打破这个规划格局并削弱江河功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关键问题在于,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全国陆地水域的综合利用规划和功能承载评估体系,水资源利用多以单项利用为目标,只想自已的利益,其中水电为老大,水利又是国策,其他的都要让路,就连长江、黄河等命脉江河也是如此。目前在能源、抗旱、防洪等多重压力下,国内水利建设已经步人一个极端无序的状态,根本不考虑综合后果,如果持续下去,中国的水系格局将彻底改变。
   5.调水古已有之,2400年前我国开凿的大运河,当属跨流域调水的鼻祖。在国外,最早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前的古埃及,从尼罗河引水灌溉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埃及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提出了许多调水规划。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建、再建或拟建的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有160多项,主要分布在24个国家。地球上的大江大河,如印度的恒河、埃及的尼罗河、南美的亚马逊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都可找到调水工程的踪影。
   调水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自明的。它不仅使贫水区的开发成为可能,也使受水区增加了广阔的水域,水带与大气圈。含水层之间的垂直水气交换加强,江湖水量得到补偿调节;调水有助于形成食物链基地,为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廉价无污染水电,促进航运事业发展;使营养盐带入调水体系,有利于鱼类生活与繁殖;调水能增强水自身的净化能力,改善水质;各国调水大坝和渠道一带还都成了风景优美的旅游区;伊拉克的“底格里斯——塞尔萨尔湖——幼发拉底”调水工程,不仅兼具防洪、灌溉的功能,还有效控制了西部沙漠沙丘的推移。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调水工程的距离越长、规模越大,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就越加复杂化、综合化。如北美水电联盟计划,要淹没数千公里的河谷地区,其中有些是北美最好的野生资源和风景地段,而且还牵涉到国际关系问题。一些调水工程改变了河流流向,产生“逆向河流”,将导致更加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6.古人云:埃及,尼罗河的馈赠。对于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埃及,国计民生对尼罗河水的依赖充分体现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训。然而,随着埃及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条贯穿埃及全境的河流如今超负荷承载着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传统的治水理念已不适应埃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全面利用尼罗河水资源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成为埃及决策者为21世纪勾画的新的水政策。
   埃及闻名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当属完工于上世纪70年代的阿斯旺水坝。修建大坝的初衷基于传统的防洪促农治水理念;控制尼罗河水流量,使其盈时不涝、缺时不旱,同时增加农业耕地面积,改善农产品结构,提高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几十年来,阿斯旺水坝给埃及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埃及年均2.5%~3%的人口增长率弱化了阿斯旺水坝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6700万埃及人的生活和生产高度集中在占全国面积5%的狭长尼罗河谷和靠近地中海的三角洲地带,人均水资源量的不断降低严重制约了埃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埃及决策者逐渐认识到,必须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放弃“固守”尼罗河谷的陈旧理念,将水政策的制定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埃及水利部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新的水政策,旨在综合利用尼罗河水资源的同时,开发新的水资源,变沙漠为良田,并为综合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改善环境,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全面发展。
   埃及新的水政策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旨在减轻对尼罗河谷地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巨大压力,改造西部和东部的沙漠地带为良田,改变埃及人口地理分布过于集中的现状,通过创建新居住地区来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这部分包括修建两个大型调水工程,即将尼罗河水跨苏伊士运河向东引至西奈半岛的“和平渠”,以及将纳赛尔湖水向西引至埃及西部新河谷地区的“图什卡世纪工程”。
   埃及新的水政策第二部分是集中在北方三角洲地区的水利工程,其核心是根据该地区相对较好的资源分布情况以及靠近地中海和周边地区经济实体的地缘条件。整合尼罗河资源,开发雨水及地下水等新的水资源,在大兴水利项目的同时配以航运、旅游、交通、矿业和能源等各经济领域的建设,全面带动埃及国民经济发展。
   7.西班牙环境部向全国水利委员会提交了一份共2000页的“全国水资源整治计划草案”。该草案是在前几届政府对国内水资源进行系统勘测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建议从2000年至2008年实施25项大型治水、调水工程,总投资达3万多亿比塞塔(170比塞塔约合1美元)。
   西班牙是个长期干旱缺水而水资源浪费又很严重的国家。一方面,东南部地中海沿岸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但降水稀少,严重干旱缺水。另一方面,水资源浪费严重。据报道,输水设施跑、冒、滴、漏及人为原因造成的浪费水量达人均每天52公升,被浪费的水资源占全国供水总量的19.5%。对此,“全国水资源整治计划草案”明确提出,应采取措施,解决水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这些措施将包括:全面检修设备、更新节水设施和提高生活用水价格。
   西班牙地处伊比利亚半岛古老的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为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雨水相对较多。南部和东南部则干旱少雨。水资源整治计划的主体是实施北水南调工程。西班牙境内的塔霍河、杜罗河和瓜的亚纳河均向西南流经葡萄牙注入大西洋。另一条较大的瓜达尔基维河也自东北向西南流入大西洋。只有埃布罗河流向东南注入地中海。经过对这5条大河的勘测论证,专家们认为埃布罗河最具调水可行性。
   埃布罗河是西班牙境内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北部坎塔布连山脉,全长927公里,流域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经论证,从埃布罗河实施调水工程既不会破坏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也不会影响沿岸人民的利益。根据此项调水计划,西班牙将从北部莱里达至南部木尔西亚之间修建一条长362公里的引水渠,贯穿流向一致的埃布罗河、胡卡尔河和塞古腊河。即把这三条注入地中海的河流连成一体,形成与地中海海岸平行的供水带。每年从埃布罗河调水即可缓解该地区旱情。
   根据“草案”规划,今后8年除了重点实施埃布罗河调水工程外,还将采取全面加固水库、整治河流、强化污水处理、净化水源等措施。此外,西班牙还将在地中海沿岸严重缺水的阿利坎特、木尔西亚、阿尔梅里亚等地区修建海水淡化工程。有关专家认为,水资源整治计划的全面实施将为西班牙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申论要求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参考“给定资料”,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800—1000字。

选项

答案 合理调节分配实现水资源均衡利用 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水资源更是地球的血液。人类的历史是伴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展开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黄河……众多伟大的河流孕育了辉煌璀璨的人类文明,也彰显了水资源和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水资源分布在空间和时闯上的不均衡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首先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在我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是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最后,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现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保障社会公平。近年来,政府通过税收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取得了一定成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社会公平。水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也应当和社会财富一样,尽可能地平均分配。以弥补地区间因为自然环境而导致的资源差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跨区域调水工程建设实现这一目标。调水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首先,巨大的社会效益。即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南水北调实现以后,将构筑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大水网格局,可以促进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其次,巨大的经济效益。除了间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外,由于对南水北调工程投入了大量资金,据东、中线总体可研阶段估算,仅此项每年可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0.2-0.3个百分点。调水工程通水后,我国北方增加了水资源的供给,每年将增加工农业产值500亿元。另外,由于调水工程的实施,每年可增加大量就业岗位。 再次,巨大的生态效益。东、中线一期调水工程实施以后,可以有效缓解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使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并逐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多条件下,增加国家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调水工程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负面效应。因此,设计调水工程之前。必须科学论证,实堆考察,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好生态保护、移民安置等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调节水资源分配利用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uUhpFFFM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