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0-09-17  42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2006年,国家召开全国科技大会,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确立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及配套政策。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全面部署。
   2.近2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代价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因素。
   我国现阶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年中不同发展阶段所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的集中体现和爆发,具有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特点,环境问题无论从结构、规模、形式上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国际上尚无系统有效的技术和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必须依靠自主技术创新解决我国复杂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未来15年,我国生态环境将面临新一轮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压力,如果不采取综合而有效的控制措施,不显著加强环境科技创新,污染负荷将突破环境承载力的极限,恶性环境污染问题会随时爆发,并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环境灾难,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障碍。面对这一重大挑战,必须深入贯彻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明确未来环境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从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高度对环境科技的发展认真分析、提前部署和科学规划,建立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环境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国环保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3.各地区、各部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规划,部署科技工作。二是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全社会研发支出达3 000多亿元,增长22%;全国财政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26.2%;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额1 25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51.9%,研发强度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下降趋势;全国一半左右的省市财政科技投入增长率超过了50%。三是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四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引导,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我国受世界同行关注的基础研究成果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已经提升到世界第4位,被SCI收录论文引用次数提升到第13位。在最活跃的生物、纳米等前沿科学领域,我国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尤为迅速,其中纳米科学论文数量已达到世界第2位,生物科技论文达到世界第6位。在发明专利方面,目前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已经位居世界第四,发明专利授权量的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具有原创性的技术突破正在迅速增加。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我国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研发活动的人员数位居世界第二。中青年科技人才正在迅速成长,已经成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仅在“863计划”的课题负责人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家就达到55%以上。
   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攻克了一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歼一10飞机、“龙芯”通用芯片、“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等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创新能力的重大突破,超级稻育种技术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抗艾滋病新药西夫韦肽等生物技术药物研制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化成效显著,5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技术创新基地。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中央直属大中型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加大了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究开发力度。
   5.经过改革开放的锤炼和市场经济的洗礼,我国已经涌现出一大批能够承担起技术创新主体责任的企业。在钢铁、通信、家电、汽车等行业,已成长起一批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企业。但是总体来说,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完善。温家宝总理多次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这是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与科技关系的一大进步。我们必须在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狠下工夫。国家科技计划要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上发挥主导作用,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把《规划纲要》中与产业发展相关的项目和任务以多种方式落在企业,调动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要密切关注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以经济、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优秀人才,掌握核心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一线人才,充实企业的研究力量。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企业融资环境,为培育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群提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加强产学研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深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6.技术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引入或开发新技术,推动产业发展的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如果以美国为100分,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相应的分数只在30~40分左右。可见,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悬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投入。研发的投入量及其占C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创新投入的主要指标。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实力所限,我国研发经费一直较低,占GDP的比重也不高。1998~2003年,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4%以下,而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为2%~3%;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无论是相对量还是绝对量中国都远远落后。二是产业技术水平。我国制造业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普遍比国际水平落后5~10年,其中能耗高40%以上,资源利用率低20%,成本高30%,可靠性和寿命低20%。据对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的数据计算,我国只有24.6%的生产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机械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提供装备的部门,生产设备十分陈旧,只有11.8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52.74%的设备只达到国内一般水平,近20%的设备处于国内落后水平;我国黑色金属工业设备技术水平最低,只有l.32%的设备达到国际水平,达国内先进水平的也仅0.74%,其余98%处于国际落后水平。三是技术创新人员。从数量上看,我国技术创新人员的总量仅次于美国,但从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数看,我国与国际水平相距甚远。2003年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14人,而2002年日本为128人,德国121人,俄罗斯为137人,韩国为75人。四是专利数。专利数量是反映一国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指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我国专利拥有量更少,许多新兴技术领域大多数专利被国外占有。据统计,在1994~1998年我国受理的有关计算机、医药、生物;通讯、半导体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外申请分别占70%,60.5%,87.3%,92.4%和90%。2002年我国专利授权数排名12,且中国人专利授权量只占27.3%。我国专利流失,被国外抢注现象也十分严重,不利于我国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7.国家“十一五”科技规划已经发布,并进行了部署。
   一是设立科技支撑计划,突出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公益技术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应用,以及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开发中的重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提高国家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设立行业科技专项,支持行业主管部门,特别是农业、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性行业部门,开展行业前瞻性、应急性、基础性等科研工作,提升行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进一步明确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突出原始创新,重点支持战略性基础研究。
   四是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突出了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重点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开发。
   五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突出资源共享,为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支撑。
   六是政策引导类计划突出企业技术创新,加大对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
   这些工作为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良好环境。
   8.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为以下三点。第一,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科技界必须肩负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尤其要大力提高卫生健康、公共安全等公益性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全方位支撑作用。第二,为农业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最新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强调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方向,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加快农业现代化。第三,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新动力。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要实现“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非常艰巨。节能降耗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也是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为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提供全面技术支撑。要着力提高信息、生物、装备制造等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增强竞争力。
   9.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发展的结构布局、战略重点和政策举措等方面,既要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遵循科技规律,又要紧密结合国情和国家战略需求,选择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需求、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力,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统筹当前和长远,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确定若干重点领域,抓住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施若干重大专项,建设一批创新基地,培育大批创新企业,扎实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
   10.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一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三是要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军民科技资源的集成,实现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制造到技术和产品采购的有机结合,形成军民高技术的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四是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的科技力量有机结合,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要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五是要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11.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人才竞争正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焦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大国,都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大力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要加大引进人才、引进智力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广大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我国科技界素有心系祖国、自觉奉献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实践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做自主创新的先锋,做拼搏奉献的楷模,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光辉业绩。
   12.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形势非常严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要全面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必须研究和制订一系列对策措施,使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尽快赶上世界发展水平。
   一是研究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创新策略。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人才缺乏、机制不活等因素的制约,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很难在短期内从整体上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加深的条件下,我国又要直接面对与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这种技术悬殊的产业竞争,必然要求我们采取赶超式技术发展路子。因此,在策略上就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所经过的模式,而应当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实际,探索出一条既快速又节约的新路子。二战后日本、韩国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今天的中国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世纪50年代,日本,韩国的技术水平也很落后,为了追赶发达国家,它们采取了引进吸收为主、自主创新为辅的技术发展策略,通过向西方大量购买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很快就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为其产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立下了汗马功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以资金买技术、以市场换技术,引进了大量的先进制造技术,促进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如家电、电子、汽车等行业,通过合资、合作,使其技术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改善,这一成功经验应当继续加以推行。但是,从根本上讲,依靠技术引进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不行的,因为这很容易导致我国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使产业永远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从长远来说,必须采取“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并重”的策略,我们应当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只有如此,才有利于摆脱对外技术依赖,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二是加快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是从国家层面宏观的考察技术创新问题,把同技术创新关联度较强的诸要素经过有效的整合,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运用系统的作用,减少要素之间的摩擦,增强要素活力,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开展。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具体由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等部门组成。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运行实质上是“产、学、研、管、中、金”相互合作的过程,其水平取决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以及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市场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有效协作。因此,要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必须有效整合社会各界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产生共同效应。
   三是突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应把企业置于突出地位,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角。根据中国国情,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当做到以下几点。①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我国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大,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各个行业均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对增强全国产业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尚未完全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因此,由市场竞争激发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还没有形成。我们必须通过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企业真正面临全面的市场竞争,才能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生强大压力。②进一步探索国有科研院所走向市场以及与企业紧密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以现有国有大中型科研院所为基地,加快改革改组改制步伐,使它们成为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开放式、共享性的技术创新基地,为中小企业服务。③转变企业家技术创新观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以国内市场为主,很少参与国际竞争,不少企业管理者技术创新观念比较淡薄,于是有许多企业产品几十年不变。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首先要转变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观念,克服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只有企业家观念更新,才能使企业行为得到调整。④壮大企业发展规模。经验证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其发展规模正相关,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人才的投入,还有较大风险,如果企业规模太小,就难以承受这些风险。⑤支持企业扩大技术创新投入和培养、引进科技人才。把企业技术投入计入生产成本,以减轻企业税赋负担;鼓励企业提高研发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允许技术人员以成果入股,参与收益分配。⑥加强企业间的联合技术攻关。对于投入较大的技术创新项目,企业应当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
   四是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组织协调功能。由于技术开发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和风险性,尤其是基础研究外溢性更强,因此,企业开发的能力和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政府介入。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①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给予资金补贴。②改革税收征管制度,对新产品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实行低税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③为企业技术合作牵线搭桥,并解决它们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④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来源,20世纪90年代,美国许多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是在风险投资的参与下完成的。我们应当积极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全国和各省市都要尽快筹措资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为企业技术开发,特别是高新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⑤加强信息与人才服务。国家科技管理部门应建立技术信息中心,收集整理全世界技术开发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免费向社会发布;与此同时,政府还要鼓励高等院校扩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并建立相应的人才使用机制。对进入企业从事研发的科技人才和企业从国外聘请的高级人才,政府可考虑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以调动有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3.作为典型创新型国家,德国不断营造促进创新的良好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科研实力雄厚,创新创意层出不穷。在基础研究领域,德国科学家获得了10%左右的诺贝尔奖,包括伦琴、爱因斯坦在内的65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仅过去几年中,就有8位德国人获诺贝尔奖。在应用研究领域,德国在机械制造、生物医学、医疗技术、环境科学、车辆制造、工程学、纳米技术、光学技术、微系统技术、神经科学、生物技术和过程技术等领域位居全球之首。在创新方面,德国每年在欧洲专利局登记专利数量超过2.3万项,明显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阿司匹林、安全气囊、牙膏、汽车火花塞等德国的创新成果在不断改变着世界。
   国民富有科学传统和创新意识,教育发达、普及率高,知识传播系统完善。德意志民族思维严谨、办事认真、遵守纪律、尊重个性、崇尚科学、敢于创新。德国实行13年制义务教育,高校入学率约为1/3,1/7的就业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教师为国家公务员。城乡基础设施差异极小,知识和信息能够及时传播到城乡各个角落。全方位、多层次、长时间的教育与科普,为科研与创新储备了取之不尽的智力资源。
   全社会高度重视教育、研究与创新,研发投入逐年递增,渠道畅通,政府促进创新方式多样。德国研发投入体制具有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为主力、社会投入为补充、国外投入日渐重要的特点。政府采用科研事业费、专业项目计划、促进投融资计划以及政府投资计划等多种方式支持创新。 2002年,科教投入1 926亿欧元,占GDP的9.1%。2003年,研发投入为530亿欧元,人均600欧元,其中,企业投入占总投入的66.2%,这一比例位居国际经合组织前列。
   法律环境宽松完善,且有良好的科研协调机制;学术自由,机构自治,政府宏观管理协调。长期以来,《基本法》规定的科研学术自由、管理自治、不受外部干扰等原则,为促进科研机构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奠定了法律框架。联邦制明确了联邦与各州在科研领域的权限、责任和义务;政府以政策、财政和计划等手段对科研与创新加以宏观引导。科研机构的定位在传统方向基础上,可以随学科、技术发展以及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要,适时、灵活地进行调整。同时,为加强方方面面科研资助的协调,德国专门设立了联邦、州教育规划与科学研究促进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
“给定资料11”涉及了科技发展与创新中的人才问题,请你对我国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予以评析。
   要求:见解深刻,条理清楚,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0字。

选项

答案现代国家发展的实践表明: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它同时也是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国近年来也开始进一步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这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事业,离不开广大科技人才、科技团队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性实践。国家、企业及相关组织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从法律、政策、资金、科研团队等各个方面为其开通“绿色通道”,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在此基础上,要在全社会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完善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与造就一大批思维严谨、办事认真、遵守纪律、尊重个性、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才能为科研与创新储备取之不尽的智力资源。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题。“给定资料11”反映的是科技发展与创新中的人才问题,材料中所表明的观点及对人才的重视是完全正确的,对其进行评析要肯定它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当展开,将科技人才与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提到较高的地位进行阐述即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tlA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