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中的一段文字: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

admin2018-10-31  35

问题 阅读朱光潜《咬文嚼字》中的一段文字: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改的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
    请回答:
    (1)概括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
    (2)作者认为“咬文嚼字”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中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选项

答案(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3)举例论证或例证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sWeGFFFM
本试题收录于: 语文题库普高专升本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