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日上午,在K区的两所小学前,记者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报名场景。 记者首先来到T小学,这是一所省级示范小学,拥有多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该小学的报名点前,前来报名和咨询的家长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大多是为孩子争取入学名额。有家

admin2016-12-15  41

问题 2012年8月1日上午,在K区的两所小学前,记者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报名场景。
    记者首先来到T小学,这是一所省级示范小学,拥有多名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该小学的报名点前,前来报名和咨询的家长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大多是为孩子争取入学名额。有家长认为,进入这所小学,以后孩子就能进入重点中学,从而考上重点大学。
    随后,记者来到Y小学,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校内人影稀少,报名点前仅有几个人。负责接待报名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天上午9点至12点,仅有50余人咨询报名,而且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去年,这里所招新生中外来人员子女的比例达六成。
    Y小学地处7个自然村的交界处,紧临城中村改造工地,周边多是城中村。学校里各种多功能教室配备较为齐全,每班也有多媒体设备,但因诸多客观原因,到这所学校报名的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本地市民挑剔这儿的生源及教学条件,大多选择向邻近的小学报名上学。
    近年来,“择校热”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因选择名校而衍生的高收费、乱收费乱象,不仅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不公,而且“名校效应”正以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实现着教育产业化,使之成为教育领域不正之风的一个源头。提起不得不给女儿报辅导班的事情,刘女士向记者大倒苦水,自己的女儿在四年级前没有上过任何辅导班,当初也不愿意让她学奥数,但择校都得考,不学实在不行。在大环境之下,她也只能“随大流”,自己其实非常无奈。
    2012年两会,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提出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8条措施,并把“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得到明显缓解,使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不再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工作目标。
    全国政协委员李和平在答记者问时指出:“择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这是最核心原因。当然也有其他原因,户籍所在地的问题、交通问题等,但是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好的学校,这是大家可以理解的。因此,要彻底根治择校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进一步使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均等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从根本上遏制住择校不正常的情况。”
    要求:请结合材料,以改革中国教育制度为主要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对策性文章。

选项

答案 给择校热“降温” 教育是国家进步的基石,关乎人民福祉、民族兴旺和国家未来。历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加快推进体制改革,着力提倡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中仍面临很多问题、难题,距离社会均衡发展的需要、百姓热切期待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素质教育仍难落到实处,突出表现之一即是近年来持续“高烧”不退的“择校热”。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学生应按照户口所在片区就近入学。然而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片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由此引发了“名校效应”。为了孩子能进入名校。为孩子的前程增加一道无形的保险,家长们托关系、找门路,不惜举家迁移、支付高额“赞助费”;孩子们疲于参加补习班,学奥数,练英语,考证书;学生苦不堪言,家长也是怨声载道。而由名校效应蔓延引发的教育产业化趋势,更成为了教育领域不正之风的一个源头。个中缘由有很多,其核心原因还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教育发展不公平。破解择校难题,根本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制度改革。 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制度。从1985年启动素质教育,距今已近30年,素质教育业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和各界人士的共识。然而当我们深入到课堂、学生和家庭时仍会发现,应试教育仍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教育的每个环节,素质教育的实施状况不尽如人意。要改变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的现状,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地,关键还要在转变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位。在教学内容上,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按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来设置课程,削减过多过重的数理化及外语课程,砍掉大量的课外作业和家庭作业;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方法,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特色化教育,更多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情商”教育,注重中小学生非智力潜能的开发,同时与公民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使之课程化、实践化、家庭化、社会化。 进一步加大优质资源的开发制度。当前我国在教育资源建设方面还存在优质资源短缺、已有的资源更新不足、获取资源的渠道和手段单一等问题。而教育资源是动态发展的,我们要以优质资源引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积极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突出网络资源的建设,实现网络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有效结合,使优质教育资源从形式、载体到内容、机制都取得明显的提升。同时要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带来的往往是理念的革新,例如淡化分数要求、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实践能力、与职业市场接轨紧密等。让境外教育资源与国内的公立、民营教育机构在平等的环境下良性竞争、互为补充,有利于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有利于中国教育界接受国际先进教育理念。 进一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制度。“择城热”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和农村分布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分布不均衡的必然产物,也反映了流动人口的一种正当而迫切的权利诉求。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2009—2020)》中明确提出教育资源投入“两相当”,即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当地公务员相当,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与当地城镇教师相当。广东省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因为财力雄厚,而是在于统筹城乡教育资源的认识和决心。各级地方政府应认真研究,统筹安排,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欠发达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分入学等切实把流动人口子女择城就读的工作做细做好,让农村学校的师生同城市学校的师生一样.尽早享受到义务教育均等化的阳光雨露。 教育制度改革,从战略高度统筹教育优质资源,中央和地方政府无疑是责任的主体。与此同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是很多家长解不开的“心结”。教育是终身的投资,起步早晚并非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唯一因素。过于强调起跑线上的竞争,反而会加重孩子负担,使孩子“伤”在起跑线上。家长应理性选择,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观念,不盲目跟风,不相互攀比,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空间。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lH3FFFM
本试题收录于: 公共科目题库公选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