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admin2012-04-15  36

问题 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选项

答案(1)马克思认为,工资是工人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满足人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工人生存延续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劳动力价值的赞币表现就是工资,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就是能创造大于工人自身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创造出自身劳动力价值,资本家支付与其等值的工资;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出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方法分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工人必要劳动时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原理。靠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埔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有限度的,即生理条件的限制和社会道德因素的限制,资本家想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工人为保护自己的劳动能力不受残害和破坏,要求维持正常的劳动时间,因此,工作日的长短,取决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了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超额剩余价值产生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由于个别资本家首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按社会价值出售而取得的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也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所有企业这样做的结果,使资本普遍地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现实生产起点。即超额剩余价值→生活资料价值下降→社会相对剩余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但是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剐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总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它的普遗采用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经济发展到今天,机器、资本、资源等非活劳动因素在生产社会财富中的作用更大了,但是没有改变人类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惟一的创造源泉。例如,机器的进步使物化劳动的效能增强了,从而使同一活劳动能够形成更多的价值,但这并不表明机器也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因为,第一,机器在生产中只是活劳动的工具,“机器不创造价值”,它只“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它所生产的产品上。”劳动作为价值创造者的地位没有交。第二,即使先进的机器具有增加价值生产的潜在可能性,而要把它变成现实性,惟一的途径就是通过活劳动,活劳动始终是直接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由于知识作用的大大提升。特别使活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作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显著增强,以致出现了高科技劳动吸引资本、“雇佣”资本的新趋势,各种人才越来越成为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资本流通,推动市场经济高效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脑力劳动,包括高科技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等,特别是创新性的劳动,在价值生产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通过提高劳动者工资等途径,根据经济发展、物价涨幅及企业劳动生产率等情况,加快建立正常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通过集体协商确定职工工资的水平,确定职工工资增长的幅度,使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逐步提升,一方面全面刺激国内消费另一方面化解社会矛盾,最终目的是实现分配公平,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MZUFFFM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