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谈谈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

admin2018-07-04  33

问题 举例谈谈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解。

选项

答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艺术接受具有主体性的特点,受主体意识影响,所得到的审美感受也不一样;另一方面,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由不同背景、不同阅历、不同学识的接受主体完成对作品的解读,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接受者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1)艺术接受具有主体性特征 审美活动,凝聚了欣赏者的主观创造,可谓是一种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也受到了欣赏者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影响,因此,欣赏活动也因主体不同而显得各有意义,也就是通常理解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①不同主体在艺术欣赏中对同一作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a.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确提出“诗无达诂”,标举审美鉴赏的主体差异性。刘勰也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文章纷繁多杂,文采各有所异,每个人的审美又多各有偏好,不可能周全兼备。鲁迅在谈《红楼梦》时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不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b.西方理论界也有“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赫尔岑看哈姆雷特时泪流满面,但托尔斯泰却无动于衷。可见,即使是经典的作品,在不同的大文学家面前也未必都能获得共鸣。 ②在艺术欣赏中,即使同一个主体对同一个作品也会因为欣赏环境的变化而有不同的理解。审美主体随着自己心境的变化、经历的变迁,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也会随时发生着变化。这一点,宋朝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表现得很是明确。 a.该词分片奇巧,不同于上下阙分成两部分的传统做法,而是贯通合一,在最后一句形成转折,这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一词之布局类似。 b.作者选取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所做的同一件事情——听雨,虽然这种审美活动是一样的,但少年不识愁滋味,听雨琴瑟更相合;壮年却有离别苦,听雨只觉人自凄;老年万事东流水,听雨方显心境高。因此,由于个人当时际遇之不同,获得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2)艺术接受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 ①接受者与创造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无限的、过程性的 王朝闻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接受中再创造、再评论的理论。王朝闻先生首先提出的“再创造”“再评价”理论深刻地看到了接受是对艺术家创造的再创造,对艺术家的评价的再评价;看到了接受者与创造者之间双向互动的关系,还启示了接受者与接受者、创造者与创造者、创造者与接受者之间多边复杂的互动关系。 ②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创造过程的根据 a.首先在于艺术作品属于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第三世界”中的存在者。即它与纯自然物的“第一世界”不同,它负载着主体给予它的意义,具有符号功能。同时它也与“第二世界”中的纯主观的思想和观念不同,因为思想和观念已被物化在相应的物质媒材上而具有客观性。这意味着它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能超越作者的时代去面对历史中无限的接受者。 b.对艺术作品接受的无限创造过程的根据还在于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 c.历史的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是一个先后相继、不断向前的不可逆过程,而且在形态上它还是由先后之间的差异、区别、变化、不同所构成的。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会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 总之,“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了艺术接受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性也促使艺术接受成为一个无限的审美再创造过程。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ikaoti.com/ti/qDHUFFFM
0

最新回复(0)